加密推特用戶必讀:11 條實操 「作弊碼」,讓你的帳號從 0 起飛

撰文:IcoBeast.eth

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在每一個自然成長起來的帳號背後,都有着對 X 平台(推特)內容推薦算法的深刻理解。我將公開分享一些 「經驗教訓」,這些內容幫助我在帳戶增長過程中取得了超乎尋常的成績。

發布時間

發帖時間對互動量影響重大。我身處美國東部時區(EST ),且大部分受衆也處於東部時區至太平洋時區(EST - PST )…… 所以我通常的發帖時段是上午 9 點到晚上 9 點,流量峯值大概出現在上午 10 點到下午 4 點。你需得自行嘗試,依據你的受衆羣體以及你培養出的他們的瀏覽習慣,找出能獲得最佳瀏覽量 / 互動量的時間。

發帖頻率

這是個通用規則,但每小時發帖超過 1 條,會導致單條帖子的傳播範圍縮小,還會迫使算法在你的粉絲面前只能優先推薦其中某一條。經驗之談是,兩條帖子間隔要超過 1 小時。

標記(@ )

永遠別在一條帖子裏 @超過 3 個帳號 。這會徹底毀掉你的傳播範圍…… 尤其是如果被 @的帳號後續沒有互動的話。我發現,一般來說,除非被 @的帳號在帖子發布後很快互動,否則在原帖裏 @任何帳號都會被算法降權。不過,隨着你的帳號做大,這個問題的影響會變小,但仍值得留意。我更傾向於在熱門評論裏 @相關帳號。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會嚴重影響傳播。Nikita 和馬斯克都多次表示,它們不會被降權,但實際情況是,人們點擊連結後,在帖子上停留的時間就會減少。說實話,根據我的個人觀察,我完全不相信 「不被降權」 這套說法,百分百認定外部連結會讓帖子被算法降權。最佳做法是把推薦連結或其他外部連結放在熱門評論裏。

「查看更多」

基本上,如果你的推文文字超過平台默認的單帖最大字符數,時間線裏顯示的會是截斷版內容,用戶可點擊 「查看更多」 展開。要是你的推文本身優質,或者開頭夠好,這會極大提升傳播度 ,因爲人們會點擊展開。但要是你開頭 140 個字符(大概 )寫得很爛,那這招完全沒用,沒人會想點 「查看更多」。

排版空格

類似的邏輯,你會發現很多帳號發帖時逐行分隔、留空白。這與其說是 「算法套路」,不如說是針對年輕用戶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破解技巧。人們看到超過 3 行的大段文字,一般會直接略過。把帖子內容拆分排版,能增加讀者花時間閱讀的概率,從而讓用戶在帖子上停留更久,提升互動量,擴大算法推薦範圍 。

配圖

一張優質配圖絕對能給帖子增光添彩。要是文字超過 10 行?那你大概率得放一張恰當的圖片來吸引用戶目光。如果圖片上的內容有趣,實際上對互動量是有積極作用的。 因爲這會迫使人們花更多時間試圖讀懂它,增加用戶在帖子上的停留時長。但爛圖、無意義的圖會讓人們更快劃走。慎用。

開頭(Hook )

在我看來,這一點不像有些 「大師」 說的那麼關鍵。好的開頭肯定有幫助,但並非帖子走紅的必備條件。我用過很有效的例子:像 「過去 X 天裏,我純靠社交資本賺了 X 錢」 ,接着聊波卡或其他我做過內容、能帶來收益的項目。要是換種開頭方式,這些帖子很可能吸引不了那麼多目光,人們就是想知道怎麼通過發帖也賺到錢。

主題一致性

我還在摸索這個,但大體而言,受衆會喜歡他們覺得舒適、熟悉的內容。這樣的內容更容易理解,不需要人們太多的主動思考(是好是壞我不評價 )。對我來說,這意味着偶爾推出內容系列之類的,讓來到我主頁的人對帖子內容有明確預期。這也能培養粉絲忠誠度,一個好的系列內容,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大量互動和關注。

引用推文

這是把雙刃劍,用得好,能讓你一飛衝天。要是你能引用一個高價值、高受衆的帳號推文,且你自己的帖子得到積極回應,那你就等着爆火吧。但要是你發了蠢東西,被對方帳號屏蔽,那完犢子,是你自己把牌打爛了。用好引用推文,需要把握時機、具備場景意識,有不少門道。有人反饋說引用推文整體互動量和曝光量更低…… 我個人體驗相反,但這可能和我的受衆構成有關。

置頂帖

這大概是最被誤解的點,主要因爲最近剛更新了規則…… 以前的情況是,每隔超 24 小時,置頂帖才會獲得一次算法推薦。最近更新到每 12 小時一次,根據 iOS 應用中的新消息通知,如果你在置頂上一篇帖子後 12 小時內嘗試置頂某篇帖子,就會顯示這條通知。一定要用好置頂帖 ,每次有人訪問你的主頁,都會看到它。而且現在 「爲你推薦」裏還專門有個 「你關注的人最近置頂」 的信息流,會更加突出置頂帖。大部分人都沒好好利用置頂功能,這能成爲你的競爭優勢。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