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ttensor項目的爭議與挑戰Bittensor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個"公平挖礦"的項目,但實際上其底層Subtensor既不是PoW公鏈,也不是PoS公鏈,而是由某基金會負責的單機鏈,機制相當不透明。所謂的"三巨頭+參議院"二元治理結構,實際上三巨頭是該基金會的三名員工,參議院則是排名前12的驗證節點,基本都是內部人或利益相關方。2021年1月3日,Bittensor網路激活,開始產生TAO代幣獎勵。從網路激活到2023年10月2日子網上線的這2年9個月期間,Bittensor總共已經挖出了538萬枚TAO。但這段時間內產生的代幣分配規則和最終流向並沒有明確說明。有理由推測,這部分代幣可能被內部成員和利益集團瓜分了。如果用這部分代幣除以現在的發行量861萬,就意味着至少62.5%的TAO掌握在內部人手中。此外,某些機構還運營着Bittensor上的驗證節點業務,所以他們實際控制的比例可能更高。TAO的質押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最高時接近90%。按照TAO目前2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至少有14億美元的TAO從未參與流通。TAO的實際流通市值可能只有6億美元,而對應的完全稀釋估值高達50億美元,是典型的低流通、高市值項目。所謂的dTAO升級,實際上更像是爲早期參與者提供退出機會。通過子網代幣的發行,吸引新資金接盤內部手中的TAO。但由於Bittensor封閉的生態系統以及市場環境轉弱,dTAO升級並沒能吸引足夠的外部流動性。自dTAO上線以來,協議向子網池注入了45萬枚TAO,其中15萬枚通過"自動賣出"機制流向了根網路驗證節點。同時,根網路質押量減少了15萬枚。這意味着約30萬枚TAO(約7000萬美元)從根網路成功撤出,可能已在交易所中清算。dTAO模型對子網項目方而言缺乏吸引力,導致原有的利益共同體瓦解。子網Alpha代幣難以建立有效的代幣經濟模型,項目方不得不用外部收入回購來維持價格,這與代幣分配機制存在矛盾。驗證節點作爲特權階級,不僅無法創造價值,還可以持續出售子網Alpha代幣。這種模式正在傷害Bittensor的基本盤,使得項目方失去在其上建立子網的動力。
Bittensor項目遭質疑:代幣分配不透明 治理機制存隱患
Bittensor項目的爭議與挑戰
Bittensor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個"公平挖礦"的項目,但實際上其底層Subtensor既不是PoW公鏈,也不是PoS公鏈,而是由某基金會負責的單機鏈,機制相當不透明。
所謂的"三巨頭+參議院"二元治理結構,實際上三巨頭是該基金會的三名員工,參議院則是排名前12的驗證節點,基本都是內部人或利益相關方。
2021年1月3日,Bittensor網路激活,開始產生TAO代幣獎勵。從網路激活到2023年10月2日子網上線的這2年9個月期間,Bittensor總共已經挖出了538萬枚TAO。但這段時間內產生的代幣分配規則和最終流向並沒有明確說明。
有理由推測,這部分代幣可能被內部成員和利益集團瓜分了。如果用這部分代幣除以現在的發行量861萬,就意味着至少62.5%的TAO掌握在內部人手中。此外,某些機構還運營着Bittensor上的驗證節點業務,所以他們實際控制的比例可能更高。
TAO的質押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最高時接近90%。按照TAO目前2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至少有14億美元的TAO從未參與流通。TAO的實際流通市值可能只有6億美元,而對應的完全稀釋估值高達50億美元,是典型的低流通、高市值項目。
所謂的dTAO升級,實際上更像是爲早期參與者提供退出機會。通過子網代幣的發行,吸引新資金接盤內部手中的TAO。但由於Bittensor封閉的生態系統以及市場環境轉弱,dTAO升級並沒能吸引足夠的外部流動性。
自dTAO上線以來,協議向子網池注入了45萬枚TAO,其中15萬枚通過"自動賣出"機制流向了根網路驗證節點。同時,根網路質押量減少了15萬枚。這意味着約30萬枚TAO(約7000萬美元)從根網路成功撤出,可能已在交易所中清算。
dTAO模型對子網項目方而言缺乏吸引力,導致原有的利益共同體瓦解。子網Alpha代幣難以建立有效的代幣經濟模型,項目方不得不用外部收入回購來維持價格,這與代幣分配機制存在矛盾。
驗證節點作爲特權階級,不僅無法創造價值,還可以持續出售子網Alpha代幣。這種模式正在傷害Bittensor的基本盤,使得項目方失去在其上建立子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