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穩定幣困局:監管與創新如何平衡 全球角力中的機遇與挑戰
穩定幣爲何突然火爆?監管困境與未來發展探討
近期,穩定幣概念引發廣泛關注。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可能還是個陌生詞匯。但作爲長期從事區塊鏈法律服務的律師,我每天都在接觸相關業務和案件,感覺它正在"破圈"。
最近幾天發生的幾件事放在一起,讓人感到有些魔幻:
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召開學習會,研究加密貨幣和穩定幣的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
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公布一起以穩定幣爲媒介的跨境換匯大案。犯罪嫌疑人通過操控空殼公司帳戶,爲客戶提供穩定幣服務實現資金跨境轉移,三年內非法買賣外匯高達65億元。
美國總統簽署《天才法案》,首次確立數字穩定幣的監管框架。
香港即將實施《穩定幣監管條例》,成爲全球首個爲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體系的地區。
這些事件反映出,一方面主要金融中心正推動穩定幣合規化,另一方面國內部分執法機關仍將其視爲非法金融活動。監管節奏與制度觀念的錯位,提醒我們是時候重新審視穩定幣的角色與定位了。
爲何黑灰產偏愛穩定幣?
地下錢莊青睞以USDT爲代表的穩定幣進行跨境換匯,主要因爲它突破了傳統換匯面臨的多重限制:
突破額度限制。通過穩定幣可輕鬆規避5萬美元的年度購匯額度,實現百萬級美元的一次性轉移。
降低資金池壓力。傳統模式需在境內外準備外匯頭寸,風險和成本都很高。而穩定幣只需在境內歸集人民幣,就能在境外交易所完成兌換,門檻從數千萬迅速下降至幾十萬元。
提高到帳效率。傳統銀行電匯通常需1-3個工作日,還需提交合規材料。而鏈上轉帳平均10分鍾至1小時即可完成,全天候運轉無假期限制,大幅提升資金流轉效率。
增強隱蔽性。傳統匯款通過銀行流水等留下完整監管鏈條,而虛擬貨幣交易借助匿名工具,可有效割裂資金流向與真實身分的關聯,增加執法難度。
利用監管差異。傳統換匯需同時應對境內外監管,但借助穩定幣,資金可在寬松監管地區完成最後落地,實現在不同管轄區自由穿行。
可以說,穩定幣的介入重構了非法換匯模式,極大放大了灰產的效率和隱蔽性。這種低門檻、去中心化、強跨境的工具,正成爲資金"灰色流動"的新型技術基礎設施。
爲何持續高壓打擊虛擬貨幣犯罪?
我國對虛擬貨幣相關犯罪的高壓打擊,基於兩個核心邏輯:
首先,虛擬貨幣的匿名性與跨境流動性,難以被傳統金融監管有效管控,易被用於掩飾、轉移非法所得。最高法、最高檢已明確將"通過虛擬資產交易"列爲洗錢方式之一。
其次,作爲嚴格外匯管制國家,虛擬貨幣的無國界特徵極易成爲規避監管、非法換匯的工具。這不僅擾亂金融秩序,還影響宏觀調控與經濟安全,主要包括:
統計失真:虛擬貨幣交易不受本地監管掌控,導致外匯流出無法準確統計,造成國際收支、外匯儲備出現"數據黑洞"。
宏觀調控失靈:央行難以準確把握市場外匯供需,可能誤判政策調整時機,影響調控有效性。
稅收與資產流失:通過虛擬幣非法換匯避稅,導致國家在結售匯環節的存款準備金、跨境稅源和反洗錢數據流失。
自2017年將虛擬貨幣業務定性爲非法金融活動以來,監管力度不斷加碼。但現實中,穩定幣在灰產領域的使用反而愈加活躍。這也催生出一批"低買高賣"套利的中介羣體,俗稱"U商"。他們雖不直接參與上遊環節,卻常因提供撮合交易、賺取匯差而被指控非法經營等罪名,成爲當前司法實務中的"高風險邊緣人羣"。
靠持續打壓能"消滅"穩定幣嗎?
從2017年至今,監管政策密度與力度顯著增強。然而,作爲辦理大量相關刑事案件的律師,我不禁思考:這種持續嚴打是否真能實現有效打擊犯罪的目的?
在我接觸的案件中,常見以下情況:
被抓的多是"邊緣人物":普通員工、"車手"、中間人、U商等,而非決策者或真正收益方。
主犯在逃,執法難以追及:很多操盤者已逃往國外,甚至變更國籍。跨國執法成本高,效果有限。
國家損失難以追回:如湖北荊門4000億涉案流水的網賭案,投入大量資源,但實際追回金額遠低於預期。大量資產存放於境外平台或公司帳戶,司法扣押面臨諸多障礙。
這揭示了一個現實:對主犯而言,違法成本往往僅是讓"邊緣人物"替罪;而被抓的人也不過是鏈條中的一環,既非組織者,也難以承擔全部後果。刑法打擊雖有威懾力,但實踐中讓"介紹人""搬運者""兌換者"成爲主要受罰對象,治標難治本。
同時,國家投入大量執法資源,能否換來系統性治理效果,值得深思。近年來官方通報的典型案件,似乎呈現"越堵越漏""越打越大"的失控感。國家寄望通過個案懲治實現全社會警示,但現實是每個人都困在信息繭房裏,案發前可能根本未留意相關新聞,或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穩定幣主導權是我們主動放棄的
如果說打擊灰產是"防",那主導合法替代路徑應是"攻"。但遺憾的是,我們在這個領域的主動權是自己拋棄的。
回看當年,中國曾是全球穩定幣大國。今天全球知名的交易所,如某安、某X等,創始人幾乎清一色是中國人。曾經,交易所團隊設在境內,資訊平台扎堆發展,大多數用戶用人民幣或人民幣穩定幣交易。但如今這一切都成爲過去式。若非連續出臺的政策壁壘導致項目方、平台被迫關停或出海,中國原本極有機會主導整個穩定幣生態。
政策圍堵之外,我國也試圖另闢蹊徑。自2016年起,央行啓動數字人民幣研發,目標之一是對標美元穩定幣,試圖實現:
減少對美元通道依賴,用數字人民幣在跨境場景結算,繞開SWIFT與美元清算體系。
抑制資本外逃與非法換匯,從技術層面替代USDT等在地下金融系統中的作用。
爲企業和個人提供"官方出品"的合規、無手續費數字現金工具,弱化穩定幣的灰色吸引力。
但由於數字人民幣缺乏廣泛應用場景和生態配套,市場接受度低迷,這一路徑未形成真正有效的支付替代。僅靠行政命令強行推廣,難以取得實效。
推廣數字人民幣未能實現政策目標,一方面證明了政策路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對穩定幣"封殺"的另一面:政策抵制並未消滅問題本身,只是讓灰色路徑更加隱蔽、地下交易更加復雜,反而給現有監管帶來更多困擾。
穩定幣的優勢與應用場景
2025年7月,美國簽署《天才法案》,正式確立數字穩定幣監管框架。有專家評價:"美元穩定幣本質是美元在區塊鏈世界的代幣化投射,是美元霸權的數字延伸。它通過技術放大了美元的全球滲透力,但也帶來新的系統性風險。對國家而言,穩定幣成了貨幣主權博弈的新戰場。"
原來被我們視爲糟粕的東西,卻被對手視若珍寶,甚至成爲反制我方的武器?
從技術角度看,穩定幣是錨定法幣價值、運行於區塊鏈網路的可編程數字資產。其核心機制是通過鏈下儲備資產(如美元、人民幣)托管,將法幣帳面價值映射爲鏈上同質化代幣。它不依賴銀行帳戶即可轉移,依靠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具備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
穩定幣被廣泛用於以下典型場景:
跨境貿易結算:企業可通過美元穩定幣實現秒級跨境支付,大幅降低外匯手續費與清算週期。
自貿區與保稅倉支付:人民幣穩定幣可用於園區內一鍵分帳,涵蓋倉儲、關務、物流等場景。
供應鏈金融:平台企業利用穩定幣貼現應收帳款,自動完成上下遊多級拆分轉付。
碳交易與數字資產市場:以穩定幣爲標的的"鏈上信用資產"可實現7×24小時自動撮合,提升碳信用等類資產流動性。
B端與C端支付工具:作爲跨境工資發放、留學繳費、離岸理財、保證金管理等場景的無縫中介。
我們必須看到,穩定幣確實可能被用於非法活動,但也有切實的正向用途,這正是爲何多地都在積極探索爲其設計"合規沙盒"。因此,評估穩定幣監管政策時,不能只盯着其風險標籤不放,更需深入理解其在跨境支付、金融服務、產業協同等方面的價值。與其將其徹底排斥於體制外,不如正視其作用邏輯,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爲我所用。
制度缺位才是問題根源
穩定幣不是天然的犯罪工具,它是新金融結構的載體。它是否被濫用,關鍵取決於制度是否及時跟進。一味打壓並不能阻礙技術發展,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監管成效,更是本可掌握的全球競爭力。
從我作爲刑事律師的辦案經歷看,制度真空帶來實質性執法困境:
第一,制度真空導致辦案單位認知滯後。國內政策一味打壓、否認虛擬貨幣的價值,且缺乏相關法律依據和辦案指引,不利於案件順利辦理和法律正確實施。我們在全國多地代理Web3相關刑事案件,發現絕大多數基層辦案人員對區塊鏈技術原理與運行機制仍缺乏基本認知。
第二,打擊策略碎片化,執法行爲形同"打地鼠"。目前我國對穩定幣和虛擬貨幣的監管路徑,未形成系統的合規指引。涉案件在定性上往往缺乏清晰邊界,易造成法律適用搖擺不定,讓執法人員疲於奔命。司法機關長期靠"堵漏洞、抓現行"來維持底線,注定是高成本、低產出的方式。只要市場存在真實需求,就永遠會有"替代方案"被開發出來。
真正有效的制度建設,既不是"純靠打擊",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構建在安全與效率之間取得動態平衡的體系。這才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