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限時賞金活動第三期上線!
在 Alpha 區交易熱門代幣,瓜分 $30,000 獎池!
💰 獎勵規則:
1️⃣ 連續2日每日交易滿 128 USDT,即可參與共享 $20,000 美金盲盒獎勵
2️⃣ 累計買入 ≥1,024 USDT,交易量前100名可直領獎勵 100美金盲盒
⏰ 活動時間:8月29日 16:00 — 8月31日 16:00 (UTC+8)
👉 立即參與交易: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841
#GateAlpha # #GateAlphaPoints # #onchain#
加密資產估值模型全解析:公鏈、交易所代幣與DeFi項目如何定價
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加密貨幣已成爲金融科技領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板塊之一。隨着大量機構資金湧入,如何準確評估加密項目的價值成爲關鍵問題。傳統金融領域擁有成熟的估值體系,如現金流折現模型和市盈率估值法等。
加密項目類型多樣,包括公鏈、交易平台代幣、去中心化金融項目和迷因幣等,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特點、經濟模型和代幣功能。因此,需要探索適合各細分領域的估值模型。
一、公鏈估值:梅特卡夫定律
定律解析
梅特卡夫定律的核心觀點是:網路價值與節點數的平方成正比。
表達式爲:V = K*N²(V表示網路價值,N表示有效節點數,K爲常數)
該定律在預測互聯網公司價值方面得到廣泛認可。一項針對社交網絡公司的獨立研究顯示,在10年的統計期內,這些公司的價值與用戶數量呈現出梅特卡夫定律的特徵。
以太坊實例
梅特卡夫定律同樣適用於區塊鏈公鏈項目的估值。研究發現,以太坊市值與日活躍用戶呈對數線性關係,基本符合梅特卡夫定律的公式。具體而言,以太坊網路市值與用戶數的1.43次方成正比,常數K取值爲3000。計算公式如下:
V = 3000 * N^1.43
統計數據表明,使用梅特卡夫定律進行估值與以太坊實際市值走勢存在一定相關性。
局限性分析
梅特卡夫定律在應用於新興公鏈時存在局限性。對於處於發展初期、用戶基數較小的公鏈項目,如早期的Solana和Tron,該定律可能不太適用。
此外,梅特卡夫定律無法反映質押率對代幣價格的影響、燃燒機制對長期供應的影響,以及公鏈生態可能基於安全比率對總鎖定價值的博弈等因素。
二、交易平台代幣估值:盈利回購與銷毀模型
模型解析
中心化交易所的平台代幣類似於股權通證,其價值與交易所的收入(包括交易手續費、上幣費和其他金融業務收入)、公鏈生態發展情況以及交易所的市場份額密切相關。這類代幣通常採用回購銷毀機制,有些還具有公鏈中的燃燒機制。
評估平台代幣價值時,需要考慮平台整體收入情況,對未來現金流進行折現以估算內在價值,同時還要考慮代幣的銷毀機制對其稀缺性的影響。因此,平台代幣的價格變動通常與交易平台的交易量增長率和代幣供應量減少率有關。簡化的盈利回購與銷毀模型估值方法如下:
平台代幣價值增長率 = K * 交易量增長率 * 供應量銷毀率(K爲常數)
案例分析
某知名交易所的平台代幣自2017年推出以來,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認可。該代幣的賦能方式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7-2020年):採用盈利回購機制,每季度使用20%的利潤回購並銷毀代幣。
第二階段(2021年至今):實施自動銷毀機制,不再參考交易所利潤,而是根據代幣價格和區塊鏈季度區塊數量,按公式計算銷毀量。同時引入實時銷毀機制,每個區塊獎勵的10%會被銷毀。
自動銷毀機制基於以下公式計算銷毀量:
銷毀量 = N * P / K
其中,N爲季度區塊產量,P爲代幣季度均價,K爲可調整的常數(初始值爲1000)。
假設2024年該交易所交易量增長率爲40%,代幣供應量銷毀率爲3.5%,取常數K爲10,則:
代幣價值增長率 = 10 * 40% * 3.5% = 14%
這意味着按照這些數據,該代幣2024年的預期漲幅爲14%。
自2017年以來,該平台已累計銷毀約5952.9萬個代幣,平均每季度銷毀剩餘代幣數量的1.12%。
局限性分析
實際運用此估值方法時,需要密切關注交易所的市場份額變化。如果某交易所的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即使當前盈利表現尚可,未來的盈利預期也可能受到影響,從而降低平台代幣的估值。
此外,監管政策的變化對中心化交易所平台代幣的估值也有重大影響,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市場對平台代幣的預期發生變化。
三、去中心化金融項目估值:代幣現金流貼現法
去中心化金融項目採用代幣現金流貼現估值法的核心邏輯是,預測代幣未來可能產生的現金流,並按照一定的折現率折算爲當前價值。
計算公式如下:
現值 = Σ(FCFt / (1 + r)^t) + TV / (1 + r)^n
其中,FCFt爲第t年的自由現金流,r爲折現率,n爲預測年限,TV爲終值。
這種方法通過對去中心化金融協議未來收益的預期來確定代幣的當前價值。
案例分析
以某去中心化交易協議爲例,假設2024年該協議收入爲9890萬美元,年增長率爲10%,折現率爲15%,預測期爲5年,永續增長率爲3%,自由現金流轉換率爲90%。
未來五年現金流預測:
未來五年貼現自由現金流總和約爲3.903億美元。
終值貼現約爲6.116億美元。
總估值 = 終值 + 自由現金流 = 6.116億 + 3.903億 = 10.019億美元
該協議代幣當前市值爲11.6億美元,與估值結果相近。但需注意,這個估值基於未來5年每年10%增長率的假設,實際情況可能因市場週期而有所不同。
局限性分析
去中心化金融協議的估值面臨幾個主要挑戰:
治理代幣通常未能直接捕獲協議收益價值,爲避免被監管機構認定爲證券,不能直接分紅。盡管存在質押獎勵、回購銷毀等間接方式,但協議將盈利反饋到代幣的動力不足。
未來現金流預測極具挑戰性,因爲加密市場牛熊週期轉換迅速,去中心化金融協議的現金流波動較大,競爭對手和用戶行爲多變。
折現率的確定復雜,需要綜合考慮市場風險、項目風險等多種因素,不同折現率的選擇會對估值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部分去中心化金融項目採用盈利回購銷毀機制,這類機制的實施會影響代幣的流通量和價值,可能不適合使用現金流貼現估值法。
四、比特幣估值:多元方法的綜合考量
挖礦成本估值法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比特幣價格低於主流礦機挖礦成本的時間僅佔約10%,這凸顯了挖礦成本在支撐比特幣價格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比特幣挖礦成本可以被視爲比特幣價格的底線。歷史上,比特幣價格低於主流礦機挖礦成本的時期通常被認爲是極佳的投資機會。
黃金替代品模型
比特幣常被視爲"數字黃金",具有部分替代黃金"價值儲存"功能的潛力。目前,比特幣市值佔黃金市值的7.3%。如果這一比例分別上升至10%、15%、33%和100%,對應的比特幣單價將分別達到92,523美元、138,784美元、305,325美元和925,226美元。這一模型基於兩者在價值儲存屬性上的類比,爲比特幣估值提供了宏觀參考。
然而,比特幣與黃金在物理屬性、市場認知和應用場景等方面仍存在顯著差異。黃金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已成爲全球公認的避險資產,具有廣泛的工業用途和實物支撐。相比之下,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資產,其價值更多源於市場共識和技術創新。因此,在應用該模型時,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差異對比特幣實際價值的影響。
總結
本文旨在探討加密項目的估值模型,以促進行業內有價值項目的穩健發展,同時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配置加密資產。
特別是在市場低迷時期,我們必須用最嚴格的標準和最基本的邏輯,尋找具有長期價值的項目。通過合理的估值模型,我們有望在熊市中發掘加密領域的潛力股,就像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依然崛起的科技巨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