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要想走向主流,就必須變得“隱形”

來源: Cointelegraph 原文: 《 區塊鏈技術要想走向主流,就必須變得“隱形” 》

觀點作者:Mark Smargon,Fuse.io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走向Web3主流採用之路,充滿了復雜性、障礙、難題、監管、“時刻”等等術語。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事實。但換個角度看:真正的採用與變革將是“隱形”的——Web2用戶大規模融入Web3將是無縫的,甚至看不到“區塊鏈”的影子。有些技術,唯有“消失”才能成功。

那麼,區塊鏈的成功怎麼可能在我們“看不見”的情況下發生?方式其實與其他技術變得不可或缺的路徑類似:把復雜性隱藏在引擎蓋下。

復雜性是用戶體驗的障礙

不論你是否喜歡,Web3目前確實被諸多技術復雜性所拖累。這些障礙讓非技術人員難以參與,盡管不是完全不可能。因此,目前的活躍社區主要由積極參與的投資者、遊戲玩家和開發者構成。但這顯然稱不上是大衆採用。

管理錢包密鑰和助記詞、理解Gas費結構、操作各種前沿平台界面、連接錢包、簽署數字籤名……對一些人來說實在過於繁瑣。想象一下你奶奶想開始做收益農場(Yield Farming)——她能搞明白嗎?恐怕不行。如果她不行,問題出在哪裏?技術素養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我們必須將這些復雜性抽象化,才能真正普惠所有潛在用戶。

“隱形”的基礎設施才能勝出

TCP/IP和雲計算撐起了整個數字世界,但最終用戶中,知道它們是什麼或如何運作的人寥寥無幾。這些技術已經“隱形”了。區塊鏈技術未來也將如法炮制。

用戶無需理解或思考支撐他們數字環境、體驗與交互的復雜互聯網協議和基礎設施。同樣,未來的Web3用戶也無需有意識地與區塊鏈互動。

Stripe就是“隱形技術”提供商的成功典範。他們將Visa的商業模式簡化爲固定3%手續費,並集成了世界級的API接口。這一切隱藏在後臺,卻取得了驚人成功——Stripe已成爲史上最成功的B2B2C金融科技公司之一,交易量突破1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約1%。

Stripe的成就,在Web3出現前可能難以實現,這也凸顯其作爲一家年輕公司的潛力,尤其對比Meta、Google和Amazon這類平台時更爲明顯。它們之所以能吸引海量用戶、創造可觀營收與利潤,也正是通過將系統復雜性藏在用戶視線之外。

“隱形集成”的實踐路徑

必須首先將技術復雜性從終端用戶視角中剝離,比如將Gas費用和錢包管理隱藏起來(或至少從UI中移除)。這意味着要打造極爲直觀、熟悉的用戶體驗,能夠輕鬆通過“奶奶測試”。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優先考慮用戶體驗,而非技術炫技。

Stripe採取的也是類似路線:聚焦現實問題(如B2B2C支付),以實用爲先、技術爲輔的方式悄然解決用戶痛點。他們用簡單的收費結構、隱藏復雜性的方式贏得市場。

質疑者怎麼說

一些聲音認爲,將Web3工具(去中心化)無縫集成進Web2平台(中心化)背離了區塊鏈的核心理念,尤其在以太坊社區,這種看法尤爲強烈,因爲減少中介機構是網路去中心化使命的核心。他們需要明白,真正的去中心化不是打造孤立空間或封閉經濟系統,而是重新構想技術、金融與社會的未來,以賦能個體。

新的Web3技術並不會消滅所有中介機構,盡管這不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但它確實會促使角色和商業模式發生改變。

“隱形”意味着什麼

爲了業務可用性而讓區塊鏈更易接觸、隱藏其復雜性,並不會削弱它的革命潛力——正相反,它會擴大這種潛力。用戶的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的——只要問題被有效且“隱形”地解決,無需改變用戶習慣。中介機構不一定要被消滅,只要它們的角色可以被重塑,從而支持區塊鏈的“無需信任、不可篡改”特性。

終端用戶希望的是:最低的學習成本、流暢的體驗和高效率——而這一切,都有賴於將區塊鏈交互“隱形化”。如果實現了這點,Web3的低採用率將被徹底解決,Web2將在幾年內被超越。

下一步是什麼

Web3不僅是技術運動,它還是一次文化轉變。當它變得“隱形”,並與最流行的Web2體驗與平台無縫集成時,將最終實現它最初夢想者們所期望的目標:真正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性採用。這場革命未必會上頭條,但它會悄然發生,而且是一種“既慢又快”的方式。

觀點作者:Mark Smargon,Fuse.io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相關推薦:去中心化金融(DeFi)必須回歸P2P本源,才能實現大規模普及

本文僅供一般信息參考之用,不構成法律或投資建議。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並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觀點和立場。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