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cor炮轟Uniswap專利侵權:DeFi王座下的技術與法律風暴

撰文:Luke,火星財經

2025年5月20日,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先驅Bancor向美國紐約南區地方法院提交了一份重磅訴狀,指控行業巨頭Uniswap Labs及其基金會未經授權使用其2017年專利的“恆定乘積自動做市商”(CPAMM)技術,索求巨額賠償。Bancor宣稱,這項誕生於2016年的技術是DeFi交易的基石,而Uniswap自2018年上線以來,憑藉此技術攫取了數十億美元利潤。次日,Uniswap Labs反擊,斥責訴訟爲“博取關注”的鬧劇,稱其在監管風口浪尖上不過是“最愚蠢的挑釁”。這場圍繞CPAMM的專利戰,不僅是Bancor與Uniswap的正面交鋒,更可能是DeFi行業知識產權規則的轉折點。技術歸屬、開源精神與商業利益在鏈上世界碰撞,究竟誰將定義DeFi的未來?讓我們走進這場代碼與法庭交織的風暴。

CPAMM:DeFi的數學魔法與爭議根源

要理解這場訴訟的核心,離不開“恆定乘積自動做市商”(CPAMM)的技術本質。CPAMM的核心公式——x * y = k——簡單卻顛覆性:x和y分別代表流動性池中兩種資產的數量,k爲常數,交易後池內資產比例自動調整價格,取代了傳統交易所的訂單簿。這種機制讓去中心化交易無需中介,成本低廉,效率驚人,成爲DeFi的命脈。

Bancor聲稱,CPAMM是其2016年的原創發明。2017年1月,Bancor提交專利申請,同年6月推出全球首款基於CPAMM的DEX——Bancor Protocol,開啓了DeFi交易的先河。白皮書、專利申請和協議上線,Bancor用代碼和法律雙重布局,試圖鎖定這一技術的歸屬。然而,2018年11月,Uniswap橫空出世,其v1協議同樣基於x * y = k公式,迅速憑藉簡潔設計和社區驅動席卷市場。截至2025年,Uniswap累計交易量突破3萬億美元,總鎖倉價值(TVL)近50億美元,穩坐DEX龍頭寶座,而Bancor僅以5900萬美元TVL排名第142(DeFiLlama數據)。

Bancor在訴狀中指控,Uniswap從v1到最新的v4協議,持續使用其專利技術,未經授權且拒絕合作。Bancor項目負責人Mark Richardson直言:“八年來,Uniswap未經許可使用我們的發明,借此與我們競爭,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訴訟由Bprotocol基金會和原始開發者LocalCoin Ltd.聯合發起,尋求賠償Uniswap Labs的“無證使用”及Uniswap基金會的“誘導侵權”。這場技術歸屬之爭,表面是專利權的較量,實則觸及DeFi的核心問題:創新如何在開源與商業化之間平衡?

Bancor與Uniswap:從先驅到王者的恩怨糾葛

Bancor與Uniswap的恩怨,是一部DeFi進化史的縮影。2016年,Bancor率先提出CPAMM理念,試圖用智能合約取代中心化交易所的繁瑣機制。其白皮書勾勒了一個無需中介、完全鏈上的交易烏托邦,吸引了早期區塊鏈社區的熱捧。2017年的Bancor Protocol上線,被譽爲“DeFi的開山之作”,但其復雜的設計和高昂的Gas費用限制了用戶增長。

Uniswap的出現改變了遊戲規則。2018年,創始人Hayden Adams推出v1協議,以極簡UI和高效的鏈上體驗迅速俘獲用戶。Uniswap不僅優化了CPAMM的實現,還通過開源代碼和社區治理激發了開發者熱潮。v2、v3乃至2025年初的v4迭代,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霸主地位。Uniswap的成功離不開CPAMM的數學優雅,但Bancor堅稱,這份優雅源自其專利。

市場數據的對比更凸顯兩者的差距。Uniswap日交易量接近38億美元,遠超Bancor的37.8萬美元(DeFiLlama,2025年5月20日)。Uniswap的UNI代幣雖在訴訟消息後下跌近2%至5.87美元,但其生態依然穩固。反觀Bancor,其BNT代幣價格低迷,市場影響力遠不及昔日輝煌。Bancor此次訴訟,是否是試圖借法律翻盤的無奈之舉?還是對DeFi創新規則的正當捍衛?答案或許藏在Uniswap的回應中。

Uniswap的“硬剛”與DeFi的開源之辯

面對Bancor的指控,Uniswap並未保持沉默。5月21日,Hayden Adams在X平台發文,稱訴訟“可能是見過最蠢的事情”,並表示“直到律師告訴我我們贏了,我都不會再理它”。Uniswap Labs進一步駁斥,稱Bancor是在美國加密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博取關注”,試圖利用訴訟扭轉市場劣勢。

Uniswap的強硬態度,背後是對DeFi開源精神的捍衛。CPAMM的核心公式x * y = k並非復雜數學,其靈感甚至可追溯至Vitalik Buterin的早期討論。Uniswap可能辯稱,Bancor的專利缺乏獨創性,或其實現方式與Bancor專利的具體主張存在差異。更重要的是,DeFi的崛起依賴開源文化,代碼共享與迭代是行業創新的基石。Bancor試圖以傳統專利法約束鏈上技術,是否違背了Web3的去中心化精神?

Bancor則反駁,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必要條件。Mark Richardson警告:“如果Uniswap這樣的公司可以不受約束地使用他人技術,整個DeFi行業的創新將受損。”Bancor強調,其專利涵蓋了CPAMM在鏈上交易的具體實現,而非抽象數學公式,具備法律上的獨創性和可執行性。這場爭論將考驗法院如何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語境中解讀傳統專利法。

法律與市場的雙重博弈

這場訴訟的法律前景充滿變數。Bancor需證明其2017年專利的獨創性,並證實Uniswap的實現直接侵犯了專利主張。Uniswap則可能挑戰專利的有效性,強調CPAMM的理念在2016年前已有公開討論,或指出其協議的獨特優化不構成侵權。此外,DeFi的去中心化特性爲訴訟增添復雜性:智能合約運行於全球節點,專利權的地域性如何適用?法院是否會認可鏈上技術的專利可執行性?

市場反應同樣值得關注。訴訟消息公布後,UNI價格短暫下跌3.74%至5.71美元,交易量下降14.18%,反映投資者對不確定性的擔憂。Bancor則借訴訟重回輿論焦點,BNT價格出現小幅波動,但整體市場表現依然疲軟。若Bancor勝訴,可能獲得巨額賠償,並迫使其他DEX重新評估技術授權成本;若Uniswap勝訴,DeFi的開源文化將進一步鞏固,但也可能削弱專利激勵創新的動力。

監管背景爲訴訟增添了另一層陰影。2024年9月,Bancor因在美國缺乏管轄權,成功規避了一起證券集體訴訟。2025年2月,Uniswap則擺脫了SEC的調查,鞏固了其合規形象。在穩定幣法案取得突破的2025年,監管機構對DeFi的關注日益加劇,這場訴訟可能成爲測試區塊鏈知識產權邊界的試金石。

DeFi的未來:開源還是專利?

Bancor與Uniswap的專利戰,不僅僅是兩家DEX的恩怨,更是DeFi行業在技術、法律與倫理層面的十字路口。參考Amber Group通過MIA重塑AI+加密敘事,Bancor可能希望借訴訟重振品牌,扭轉市場頹勢。類似Visa通過鏈上戰略融入Web3,Bancor試圖以專利爲槓杆,在DeFi生態中重新定義其角色。然而,專利戰的風險在於疏遠社區——DeFi用戶更傾向於支持開源項目,而非傳統法律的捍衛者。

從更廣視角看,這場訴訟可能重塑DeFi的創新模式。若專利成爲主流,開發者需在技術開發前評估法律風險,可能抑制初創項目的活力;若開源文化佔上風,早期創新者的回報機制可能受限,影響長期研發投入。X平台上的討論反映了社區的分裂:部分用戶支持Bancor維護知識產權,另一些則認爲其舉動背叛了DeFi的去中心化初心。

Bancor的訴訟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其他DEX,如SushiSwap或Curve,是否也面臨類似專利風險?CPAMM的廣泛應用是否會催生更多法律糾紛?法律分析師預測,若Bancor勝訴,可能推動DeFi行業制定更清晰的知識產權框架;若敗訴,專利在區塊鏈領域的適用性將受到質疑。

結語:鏈上世界的規則博弈

Bancor對Uniswap的專利訴訟,如同一顆投入DeFi湖面的石子,激起技術、法律與文化的層層漣漪。CPAMM的數學之美,曾讓去中心化交易從夢想照進現實;如今,它卻成爲法庭上的爭議焦點。在開源精神與商業利益的拉扯中,Bancor與Uniswap的較量不僅關乎賠償金額,更關乎DeFi的靈魂:創新應如何定義、保護與傳承?

這場訴訟的結果,或許將決定DeFi是繼續擁抱無邊界的代碼共享,還是步入專利壁壘的商業化軌道。無論是開發者、投資者還是鏈上用戶,我們都在見證一個新時代的規則書寫。Bancor與Uniswap的戰火已燃,你站在哪一邊?未來,又將由誰來定義?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