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身分是我的底色:對話 Conflux 創始人龍凡——從清華姚班到高性能公鏈 Conflux 的技術堅守

在本次專訪中,龍凡教授首次系統分享了他的路徑選擇、對行業趨勢的獨立判斷,以及對年輕開發者的建議。 文章作者:Lesley, MetaEra 5月15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砥礪乾坤 · 潮湧香江」#Conflux 数字金融与生态发展大会上,Conflux Network 创始人龙凡教授,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位清华「姚班」校友、MIT 博士、现任多伦多大学教授,过去几年几乎淡出公众视野,不曾接受媒体专访,默默地带领团队推进 Conflux 作为中国唯一 #合規 #公鏈 的技術探索與全球拓展。 面對 #RWA 热潮、#Memecoin 狂飆、穩定幣加速深入發展,區塊鏈的時代節奏比以往更快。Conflux 是如何在其中保持技術定力?作爲唯一合規的華人公鏈,Conflux 的合規身分背後是怎樣的長期思維? 在本次專訪中,龍凡教授首次系統分享了他的路徑選擇、對行業趨勢的獨立判斷,以及對年輕開發者的建議。

創業初心與 Conflux 的技術根基 MetaEra: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您是 MIT 的博士、清華姚班校友,也是 Conflux 的創始人,同時還有許多其他的身分。如果介紹自己的話,您希望大家最先記住的是哪一個身分?爲什麼?

龍凡教授:我是一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工作者,也就是研究計算機科學的。你可以認爲是大家常說的「科學家」,這可能是一個最簡單的,可以涵蓋所有我做的事情的身分。不管是 Conflux 的創始人也好,還是之前在 MIT 學習,現在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其實都是這個身分的一部分,或者說這個身分成長的經歷。

MetaEra: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介紹 Conflux,你會怎麼說?有沒有一句話能讓普通用戶一下子就能記住 Conflux 現在在做的事情?

龍凡教授 :我覺得 Conflux 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堅持做一個立足於中國或者亞洲的高性能的公有鏈,立志成爲 Web 3.0 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我們會堅持去做的事情。

MetaEra:這個定義是我們 18 年就開始確定的嗎?還是我們就是團隊一直逐漸探索了七八年到現在探索出來的一個結果?

龍凡教授 :我們團隊 18 年就是這樣想的。按照時髦的話說的叫做「不忘初心」,一直在堅持這樣做。

MetaEra:目前 Conflux 的 Twitter 簡介對於項目的定義與「穩定幣」和「支付」相關,所以和以太坊、 Solana 以及其他公鏈相比, Conflux 在穩定幣和支付這一塊,有什麼比較大的優勢?

龍凡教授 :我覺得 Conflux 技術方面最大的一個優勢是:我們的整體技術架構在不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了高性能的 TPS。我們的網路能夠支持 3000-6000 的 TPS,而且確認時間也非常的快。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沒有犧牲節點的個數,也沒有去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達到的。

這是我們在技術上的一大優勢,而且已經經受了長期驗證。比如,Conflux 主網上線以來始終保持零安全事故,體現了架構的穩定性與可信度。我們在做的事情立足於我們獨特的市場或者行業地位,專注於我們更擅長去做,或者說應該我們去做的事情。大家有看到我們積極推進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等方向,我們也聚焦和中國電信合作 BSIM 卡。你可以將 BSIM 卡理解爲一個區塊鏈世界的入口,它是我們連接現實應用場景的關鍵通道。

其實這些都是在說明,相對於其他公鏈,我們作爲發源於中國、目前國內唯一合規的公鏈平台,能夠做什麼事情,以及我們在這個位置上的獨特優勢,也確實爲我們鏈上生態帶來應該不一樣的優勢和變化,這個是我們爲什麼專注於這些事情的原因。 合規不是「爭取來的」,而是「長期信念+路徑選擇」 MetaEra :日前,Conflux 跟合作夥伴簽署了面向一帶一路跨境貿易場景的戰略合作協議。我現在比較想了解,會上提到的諸多落地場景中有哪些是您認爲能夠較快落地的?

龍凡教授:我認爲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其實在會議上發布的內容,都是在接下來一個月或幾個月內會有明確進展的項目,具備可預期的落地路徑。

比如說目前在推進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我們的生態夥伴 AnchorX 從合規等各方面已經一切就緒了。現在還在洽談的主要方面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把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以更好的方式發布出來,能夠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同時應用到這些場景中去。所以接下來很快就會有合規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在我們鏈上運行,然後我們也會推出一系列的生態方案,去幫助這個項目擴大影響力。這會是我們接下來公鏈發展戰略的一個優先方向。

第二個是 BSIM 卡,整個技術的研發過程——不只是軟件層面的研發,還包括了和電信運營商、制卡供應商之間的整體配合,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有些事情並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但是很高興的是,最近這些技術的研發和協調的工作基本結束,我們預計可以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裏,在中國電信的一些海外的市場上會推出一個或者幾個 BSIM 卡,能夠讓用戶真正用上 BSIM 的卡。如果效果達到預期,可以期待更多的推廣,甚至有可能跟其他的運營商也合作推廣。會議上發言的有東信和平,全世界最大的幾家信用卡的制卡商之一。他們其實是有動力把這個事情作爲一個可能的試點,未來在這個方向加大投入。

MetaEra :實際上,Conflux 是當前少數在合規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公鏈項目之一。不僅在中國內地積極推進落地,也在香港乃至國際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這樣的身分和定位是相當特殊的。您是否認爲,這樣的路徑可以爲整個行業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即中國的區塊鏈項目完全有可能在合規框架下,走出一條兼具國際化與本地化的發展道路?

龍凡教授 :我們一直堅持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路線,傳遞出來的信號就是在告訴大家合規這件事情是可能的,可以去這樣堅持。

現在我們成爲中國唯一合規的公鏈,其實是有它的歷史成因的。這不是說我們去爭取來的,而是說在之前的一波監管和政策中,大部分團隊主動就放棄了這件事情。很多是出於短期策略上的考慮,比如說在中國做合規、去保持和監管的溝通成本太高,那就遷移到新加坡,這個是很多團隊的選擇。正因爲我們堅持合規發展的路徑,所承擔的合規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這也意味着在很多決策上,我們必須更加克制。例如,我們無法隨意發行新的 Token。

還有另一個方面是,很多人之前並不願意去嘗試這件事,因爲大家普遍認爲這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沒有必要嘗試。但我們一直相信這件事是有可能實現的,也願意爲此付出努力,哪怕在過程中犧牲一些短期利益。我們始終相信,從長期來看,這件事是有很大價值的。

同時,我們的想法也比較自然。因爲我們核心團隊的大部分成員都畢業於清華,也有一些曾在海外留學的科研人員。大家本身就是在做一件非常技術導向、正經嚴肅的事。我們會想,爲什麼我們非得流亡海外?是可以堅持走出一個正常發展的路徑的。我們始終相信,在合規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無法與監管溝通的。我們願意去嘗試溝通、探索什麼是可以做的。實際上,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監管並不是完全無法交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監管機構也有他們的立場和考量。但只要彼此願意溝通,雙方的邏輯和理由就有可能逐步講清楚,最終找到一個彼此理解、能夠繼續推進的解決方案。

MetaEra:其實 Conflux 最近也在香港有積極布局,在這個過程中,您覺得香港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比如說政策會不會支持力度更大?環境會不會更寬松一點?

龍凡教授 :首先,香港現在可以被理解爲區塊鏈的「特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中國面對一個既看得到機會、又伴隨巨大風險的全新事物時,往往會選擇先設立一個特區進行試點。區塊鏈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而香港恰好承擔了這個角色。因爲區塊鏈它帶來的一些金融側的風險,比如資本流動、跨境監管等問題。對於國家來說,可能在香港這個本來就資本開放的地方,試點起來會更加沒有壓力,這就是目前香港的定位。你可以認爲在相當一段時間,在香港,各種各樣的應用都能合法,而且不用擔心各種政策風險。這種環境直接帶來了一個明顯的結果:相比於內地,香港的合規成本要低得多。

事實上,我們是從行業的特性出發來看這件事的。現在行業正處於一個窗口期。不只是中國,全球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都是分布式辦公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在哪裏」和「項目註冊在哪裏」往往是兩件分開的事。你會看到,最近很多項目無論團隊成員身處何地,都選擇將項目註冊在香港。原因很簡單:一旦成爲「香港項目」,推進合規就容易得多,也不太容易遇到不必要的麻煩。從這個角度講,香港正處於一個天然的政策紅利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窗口。

當然,最近我跟業內的人聊天,香港現在也有一定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主要來自於美國以及其他海外地區。其他地方對於區塊鏈這個事情步子邁得是很快的。雖然香港政策已相對開放,但香港本地也在反思:現有的政策力度是否仍然過於保守?如果繼續維持當前的節奏,未來可能仍然會錯失一些關鍵機會。這或許也是未來香港在政策上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加快的方向。 RWA 是進化,Memecoin 是人性:區塊鏈世界的兩極生存法則 MetaEra :我們注意到,您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接受專訪了。因此也特別希望借此機會,聽您聊聊過去這幾年整個行業所經歷的變化。比如,您如何看待近期備受關注的 RWA 板塊以及此前 Memecoin 引發的市場熱潮?您和 Conflux 團隊是如何判斷一個賽道是「趨勢」還是「泡沫」的?此外,面對熱點不斷切換,Conflux 是否會選擇主動追逐某些市場熱點,還是堅持自身既定的技術和戰略路徑?

龍凡教授:首先,我一直是這麼看的,RWA 不是泡沫,穩定幣也不是泡沫。它們本質上代表了整個行業在突破監管障礙、突破現有框架限制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敘事方式,以優化自身的發展路徑。這件事本身是有意義的,是人類在更好地利用區塊鏈技術過程中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以前我們聊「穩定幣」,現在我們更多的聊「RWA」,但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概念不斷擴展、敘事不斷演進。可以理解爲,行業內部的人在不斷修正和升級敘事,用更容易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重新解釋區塊鏈應該如何被應用。因此我認爲這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泡沫。

其實外界對這些概念的接受程度,是隨着時間和社會語境變化的,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就拿穩定幣來說,最早的時候沒人看好穩定幣,覺得它只是炒幣人無法出金時的一個替代手段,但如今,再也沒人這麼說了。當你發現穩定幣已經是美國國債的前十大買家的時候,已經說明,它的使用場景和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加密貨幣交易本身。現在的穩定幣主要應用場景已經不在於炒作,而是體現在支付、轉帳,特別是跨境貿易等領域。當然,交易所場景仍然存在,但那已不再是主流。事物總是在不斷演化,RWA 也是如此。

起初,大家對穩定幣的印象是「炒幣工具」,這在很多中國人的視角下被認爲是投機性的、不正當的、甚至是泡沫。但現在我們看到,通過 RWA 的方式,可以將一些實際資產進行數字化包裝,從而爲實體經濟中缺乏流動性的資產提供新的流動性來源。這時候,人們突然意識到:RWA 是可以服務實體經濟的,是有現實價值的。但其實說到底,這件事以前就可以做,現在不過是換了個名字、換了個敘事方式去推進而已。

歸根結底,這是整個區塊鏈行業換了一個角度,在向外部傳達同一個核心觀點:區塊鏈技術是有價值的,是有現實應用空間的。所以我認爲,RWA 絕不是泡沫,它只是我們這個行業一次敘事上的升級,是與時代對話的一種方式。

MetaEra:所以您覺得 Memecoin 是泡沫。

龍凡教授:我覺得 Memecoin 是人類的古老的需求。其實就很簡單,賭性是人類的一種古老需求。如果說賭博就一定是泡沫的話,那拉斯維加斯賭場早就應該關門了。

說到 Memecoin,我的看法是:人類本身就有一種「想要賭一把」的原始需求,而 Memecoin 本質上就是這種需求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加密時代的賭博」。

Memecoin 和賭博一樣都有人坐莊,甚至連美國總統都可以是這個牌桌上的莊家。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中也有莊家,賭場本身就是莊家。所以你要問這種東西是不是「泡沫」,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對「賭」的態度。

如果你認爲賭博這種需求本身就不該存在,那你可能會把它看作是泡沫;但如果你承認人類天性中就有對風險、刺激和不確定性的向往,那麼它也只是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另外一張牌桌而已。

在 Memecoin 這張牌桌上,人們押注、追漲殺跌,說到底就是參與了一場遊戲。我們看清了這個機制的本質,也就沒必要過於批評或者攻擊它。歸根結底,大家都是在這座「賭場」裏玩一把,僅此而已。

MetaEra:Conflux團隊一直堅持走「亞洲高性能公鏈」這一技術路線,從 18 年到現在不忘初心,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五年甚至更久一點,你希望 Conflux 在做的事情還是跟現在一樣嗎?

龍凡教授:我覺得,我們還會一直堅持往這個方向做。當然如果說我有什麼希望的話,那一定是希望我們堅持做的事情有了長足的推進,即使做的事情和方法與很多團隊做的事情不一樣。

很多團隊的做法是:一旦出現熱點,就會緊跟市場節奏,在兩周內迅速推出一個新的項目。但我們的團隊在策略上相對更克制、更穩健。我們所推進的事情,往往節奏較慢,一方面因爲方向本身需要時間沉澱,另一方面也確實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去推動。但我們始終相信,這個方向的機會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形勢持續變化的背景下,我們所堅持的方向,正逐步顯現出它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價值可能在短期內不那麼顯眼,但從長期來看,它是扎實且清晰的。

所以如果要談我對未來的期待,那就是:四年、五年之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一定會取得比現在更大的進展。我願意相信,這種持續投入終將帶來回報。

MetaEra:其實,現在我們看到還有很多開發者在不斷湧入 Web 3.0,所以如果現在有新的開發者想入行,你會建議他們去做底層設施、應用層還是一些其他方向?

龍凡教授:我覺得其實這個看開發者的個人的可能團隊的情況。

其實現在在中國區塊鏈行業,主要有兩種做事的風格。第一種是擅長把握短期機會,快速迭代、快速試錯。這個行業確實有很多風口,也有很多可以被迅速放大的關注場景。如果你是那種執行力、節奏感很強的團隊,願意積極去追逐熱點和趨勢,那我覺得你可以去嘗試更多偏應用層的方向。這類機會的確是存在的。但前提是,你是否真的適應這樣的節奏?適應這個節奏可能意味着,你需要不斷去追各種熱點,嘗試各種相關的產品或玩法。

另一種做法則是選擇一個可以長期投入的方向,無論是基礎設施、某一類細分應用,還是 Infra 層的技術空白。只要你確認這個方向存在真實的、未被滿足的需求,那就可以選擇專注耕耘。這種方式的挑戰在於,它需要真正的長期主義信仰。因爲整個行業充滿了短期誘惑與幹擾,資金、用戶和資源流動高度波動。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下來是並不容易的。但相對的,這條路徑好處是:真正願意做長期事情的人並不多,所以面臨的「真正的競爭」反而沒那麼激烈。最大的挑戰,可能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能不能持續投入、扛得住週期,是否有足夠的信念與耐力將資源真正沉澱下去。

因此我認爲,每個團隊最終還是要回到自身的稟賦和節奏,找到那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MetaEra:在這次會議上,我們也看到了許多正在 Conflux 生態上建設的項目。想請教一下,目前 Conflux 是否仍有相關資源或平台,來支持年輕的開發者持續成長與探索?未來會不會有一些鼓勵機制,來幫助更多開發者加入生態、深度參與建設?

龍凡教授:我們生態一直有各種各樣激勵開發者的方式,我們也在持續調整和優化這些激勵方式。實際上,我們也嘗試過很多不同的路徑和模式。我們的目標是尋找那些願意與我們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項目,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合作。

其實這個行業也有很多「候鳥型」的開發者——他們往往隨着短期激勵流動,在不同公鏈之間遷徙。但對於 Conflux 來說,我們更聚焦於長期發展,因此這類開發者對生態的可持續建設幫助相對有限。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傾向於支持那些真正願意落地、願意投入、並有明確長期規劃的團隊。我們希望與他們建立穩固合作,一起推動生態的共同成長。

至於說另一種情況,比如有些開發者可能在其他生態上已經做過類似的產品,覺得可以直接把代碼「Copy & Paste」過來部署一下,然後申請一筆 Grant,期待拿到兩三萬、甚至五萬美元的資助。針對這種模式,我們的支持會比較有限。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