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區塊鏈時代即將來臨:新加坡金管局《全球Layer 1 - 金融網路的基礎層》白皮書解讀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式發布了《Global Layer 1: Foundation Layer for Financial Networks》白皮書,標志着新加坡將建立一條重要的"央行區塊鏈"。這意味着整個區塊鏈行業正迎來一場由公共部門推動的史無前例的變革,這將會影響未來人類整個金融和貨幣體系的格局。與此同時,由國際清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打造的"貨幣橋區塊鏈 mBridge"也進入了MVP階段,並公開邀請國際合作。在此之前,國際清算銀行(BIS)於2024年4月曾發表了一篇文章"金融互聯網(Finternet)",闡述了通證化和統一帳本的未來藍圖和願景,表明了央行對於這一變革的態度。從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白皮書中可以觀察到,行業發展似乎正朝着通證化資產在有監管合規框架的許可鏈上進行的方向邁進。在這一格局中,鏈上的法定貨幣如CBDC和通證化銀行存款將成爲主要的使用貨幣。以下是對白皮書內容的詳細解讀:## 1. 引言全球第一層(GL1)倡議探索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DLT)開發多功能共享帳本基礎設施,該基礎設施由受監管的金融機構爲金融行業開發。目標是讓受監管的金融機構利用這一共享帳本基礎設施跨司法轄區部署內在互操作的數字資產應用,這些應用由通用的資產標準、智能合約和數字身份技術進行管理。創建共享帳本基礎設施將釋放在多個場所分散的流動性,並使金融機構能夠更有效地合作。GL1的重點是爲金融機構提供共享帳本基礎設施,以開發、部署和使用適用於金融行業價值鏈的應用程序,如發行、分配、交易和結算、托管、資產服務和支付。這可以增強跨境支付以及資本市場工具的跨境分配和結算。## 2. 背景與動機支撐全球金融市場的傳統基礎設施是在幾十年前開發的,導致了孤立的數據庫、不同的通信協議以及維護專有系統和定制集成所產生的高昂成本。盡管全球金融市場仍然強大和有彈性,但行業的需求已經變得更加復雜和規模化。僅對現有金融基礎設施進行逐步升級可能不足以跟上復雜性和變化速度的步伐。因此,金融機構正在轉向使用分布式帳本技術(DLT)等技術,因爲它具有現代化市場基礎設施並提供更自動化和成本效益模型的潛力。然而,他們爲各自的計劃選擇了不同的技術和供應商,這限制了互操作性。系統之間互操作性的限制導致了市場碎片化,流動性因不兼容的基礎設施而在不同場所之間被困。將流動性持有在不同場所可能會增加資金和機會成本。此外,不同基礎設施的激增以及缺乏全球公認的數字資產和DLT相關的分類和標準,增加了採用成本。爲了實現無縫的跨境交易並充分發揮DLT的價值,需要圍繞開放性和互操作性設計的合規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提供商還應了解與通證化金融資產的發行和轉讓相關的適用法律法規,以及在不同通證化結構下創建的產品的監管處理。## 3. GL1的願景與設計原則GL1倡議旨在促進開發一個共享層基礎設施,用於托管通證化金融資產和沿金融價值鏈的金融應用。它的基礎設施將對資產類型無偏見,支持由網路用戶在不同司法管轄區和不同貨幣面額發行的通證化資產和通證化貨幣。GL1的關鍵目標包括:- 支持多功能網路的創建- 使從支付、資本籌集到二級交易的各種應用得以部署 - 提供一個基礎設施,用於托管和執行涉及通證化資產的交易- 鼓勵制定和建立國際公認的通用原則、政策和標準GL1的設計原則包括:- 開放和基於標準- 符合適用法規並對監管機構開放- 良好治理- 中立性- 商業公平- 在功能和經濟上都可訪問- 財務自給## 4. GL1的潛在用途GL1將被設計爲支持多種用例,並且對資產類型無偏見。它將在共享帳本基礎設施上支持所有受監管的金融資產、通證化的中央銀行貨幣和商業銀行貨幣。參與的中央銀行還可以發行作爲共同結算資產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初步確定的用例包括跨境支付以及資本市場工具在數字資產網路上的跨境分配和結算。GL1的價值主張包括:-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增強流動性- 實現新的商業模式- 改善風險管理- 增強透明度和監管能力## 5. 運營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使用GL1平台建立多個金融應用和網路。金融網路可以圍繞特定的用例進行組織,也可以包含不同類型的通證化資產。GL1運營公司將作爲技術供應商和跨市場及司法管轄區的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商。在結算安排方面,GL1平台可以支持金融市場基礎設施(FMI)運營商提供支付、證券和其他金融交易的清算和結算功能。在未來工作中,GL1將採取雙管齊下的方法來促進其發展。它將探索建立一個非營利組織,以制定運行GL1的共同原則、政策和標準。這將補充未來可能建立的獨立運營公司,這些公司將構建和部署GL1基礎設施。## 總結GL1預計將是一項爲期多年的倡議,旨在建立能夠塑造未來金融網路的基礎數字基礎設施。當這一願景實現時,它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產生命週期和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要實現這一潛力,需要前所未有的跨司法管轄區的多邊合作,包括私營和公共部門的參與。該倡議歡迎國際社會的貢獻,以推動GL1作爲基礎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支持金融行業的轉型。
新加坡金管局白皮書揭示央行區塊鏈時代 全球Layer 1金融網路呼之欲出
央行區塊鏈時代即將來臨:新加坡金管局《全球Layer 1 - 金融網路的基礎層》白皮書解讀
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式發布了《Global Layer 1: Foundation Layer for Financial Networks》白皮書,標志着新加坡將建立一條重要的"央行區塊鏈"。這意味着整個區塊鏈行業正迎來一場由公共部門推動的史無前例的變革,這將會影響未來人類整個金融和貨幣體系的格局。
與此同時,由國際清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打造的"貨幣橋區塊鏈 mBridge"也進入了MVP階段,並公開邀請國際合作。在此之前,國際清算銀行(BIS)於2024年4月曾發表了一篇文章"金融互聯網(Finternet)",闡述了通證化和統一帳本的未來藍圖和願景,表明了央行對於這一變革的態度。
從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白皮書中可以觀察到,行業發展似乎正朝着通證化資產在有監管合規框架的許可鏈上進行的方向邁進。在這一格局中,鏈上的法定貨幣如CBDC和通證化銀行存款將成爲主要的使用貨幣。
以下是對白皮書內容的詳細解讀:
1. 引言
全球第一層(GL1)倡議探索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DLT)開發多功能共享帳本基礎設施,該基礎設施由受監管的金融機構爲金融行業開發。目標是讓受監管的金融機構利用這一共享帳本基礎設施跨司法轄區部署內在互操作的數字資產應用,這些應用由通用的資產標準、智能合約和數字身份技術進行管理。創建共享帳本基礎設施將釋放在多個場所分散的流動性,並使金融機構能夠更有效地合作。
GL1的重點是爲金融機構提供共享帳本基礎設施,以開發、部署和使用適用於金融行業價值鏈的應用程序,如發行、分配、交易和結算、托管、資產服務和支付。這可以增強跨境支付以及資本市場工具的跨境分配和結算。
2. 背景與動機
支撐全球金融市場的傳統基礎設施是在幾十年前開發的,導致了孤立的數據庫、不同的通信協議以及維護專有系統和定制集成所產生的高昂成本。盡管全球金融市場仍然強大和有彈性,但行業的需求已經變得更加復雜和規模化。僅對現有金融基礎設施進行逐步升級可能不足以跟上復雜性和變化速度的步伐。
因此,金融機構正在轉向使用分布式帳本技術(DLT)等技術,因爲它具有現代化市場基礎設施並提供更自動化和成本效益模型的潛力。然而,他們爲各自的計劃選擇了不同的技術和供應商,這限制了互操作性。
系統之間互操作性的限制導致了市場碎片化,流動性因不兼容的基礎設施而在不同場所之間被困。將流動性持有在不同場所可能會增加資金和機會成本。此外,不同基礎設施的激增以及缺乏全球公認的數字資產和DLT相關的分類和標準,增加了採用成本。
爲了實現無縫的跨境交易並充分發揮DLT的價值,需要圍繞開放性和互操作性設計的合規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提供商還應了解與通證化金融資產的發行和轉讓相關的適用法律法規,以及在不同通證化結構下創建的產品的監管處理。
3. GL1的願景與設計原則
GL1倡議旨在促進開發一個共享層基礎設施,用於托管通證化金融資產和沿金融價值鏈的金融應用。它的基礎設施將對資產類型無偏見,支持由網路用戶在不同司法管轄區和不同貨幣面額發行的通證化資產和通證化貨幣。
GL1的關鍵目標包括:
GL1的設計原則包括:
4. GL1的潛在用途
GL1將被設計爲支持多種用例,並且對資產類型無偏見。它將在共享帳本基礎設施上支持所有受監管的金融資產、通證化的中央銀行貨幣和商業銀行貨幣。參與的中央銀行還可以發行作爲共同結算資產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
初步確定的用例包括跨境支付以及資本市場工具在數字資產網路上的跨境分配和結算。GL1的價值主張包括:
5. 運營模式
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使用GL1平台建立多個金融應用和網路。金融網路可以圍繞特定的用例進行組織,也可以包含不同類型的通證化資產。
GL1運營公司將作爲技術供應商和跨市場及司法管轄區的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商。在結算安排方面,GL1平台可以支持金融市場基礎設施(FMI)運營商提供支付、證券和其他金融交易的清算和結算功能。
在未來工作中,GL1將採取雙管齊下的方法來促進其發展。它將探索建立一個非營利組織,以制定運行GL1的共同原則、政策和標準。這將補充未來可能建立的獨立運營公司,這些公司將構建和部署GL1基礎設施。
總結
GL1預計將是一項爲期多年的倡議,旨在建立能夠塑造未來金融網路的基礎數字基礎設施。當這一願景實現時,它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產生命週期和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要實現這一潛力,需要前所未有的跨司法管轄區的多邊合作,包括私營和公共部門的參與。該倡議歡迎國際社會的貢獻,以推動GL1作爲基礎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支持金融行業的轉型。
请用中文评论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