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定幣的興起與監管挑戰近期,"穩定幣"這一概念突然成爲熱點話題。作爲一名長期從事區塊鏈法律服務的律師,我每天都在接觸與之相關的業務和案件。最近短短幾天內發生的幾件事,讓人不禁感到有些魔幻。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召開學習會,討論加密貨幣與穩定幣的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公布了一起利用穩定幣進行跨境換匯的大案,涉案金額高達65億元。美國正式簽署法案,確立了數字穩定幣的監管框架。香港也即將施行《穩定幣監管條例》,成爲全球首個爲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體系的地區。這些事件集中發生,一方面是主要金融中心在推動穩定幣的合規化和金融化,另一方面國內部分執法機關仍將穩定幣視爲"非法金融活動"。這種監管節奏和制度觀念的錯位,似乎提醒我們是時候重新審視穩定幣的現實角色與制度定位了。# 穩定幣爲何受黑灰產青睞?地下錢莊之所以偏愛以USDT爲代表的穩定幣作爲跨境換匯工具,主要是因爲它突破了傳統換匯面臨的諸多限制:1. 突破額度限制:通過穩定幣可輕鬆規避個人年度5萬美元購匯額度上限。2. 降低資金池壓力:無需在境內外準備大量外匯頭寸,大幅降低運營門檻。3. 提高到帳效率:鏈上轉帳通常10分鍾至1小時內即可完成,全天候運轉。4. 增強身分隱蔽性:多層地址混淆使資金流向與真實身分之間的關聯難以追蹤。5. 利用監管套利:在寬松監管地區完成法幣落地,規避嚴格的境內監管。穩定幣技術的介入重構了非法換匯的運作方式,極大提升了黑灰產的效率和隱蔽性。它正成爲跨境資金"灰色流動"的新型技術基礎設施。# 國家爲何持續高壓打擊虛擬貨幣相關犯罪?我國對虛擬貨幣相關犯罪的高壓打擊主要基於兩個核心監管邏輯:1. 虛擬貨幣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動性使其難以被傳統金融監管體系有效監管,容易被用於掩飾、轉移非法所得。2. 作爲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虛擬貨幣的無國界特徵極易成爲規避監管、實現非法換匯的工具。這類行爲不僅擾亂金融秩序,還會對宏觀調控與國家經濟安全構成實質性影響,包括統計失真、宏觀調控失靈、稅收與資產流失等。自2017年以來,監管力度不斷加碼。2020年起的"斷卡"行動促使地下錢莊等將資金通道切換至穩定幣。2021年再次重申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屬非法金融活動後,穩定幣在灰產領域反而更加活躍。這也催生了一批"低買高賣"套利的中介羣體,俗稱"U商"。他們雖不直接參與上遊環節,但常因提供撮合交易而被指控非法經營等罪名,成爲當前司法實務中的"高風險邊緣人羣"。# 政策打壓能否真正"消滅"穩定幣?盡管監管政策不斷加碼,但作爲辦理過大量相關案件的律師,我不禁思考:這種持續嚴打是否真能實現有效打擊犯罪的目的?實際情況往往是:1. 被抓的多是"邊緣人物":普通員工、"車手"、中間人等,而非決策者或真正的收益方。2. 主犯在逃,執法手段難以追及:很多操盤者早已出境,跨國執法成本高昂。3. 國家損失難以追回,司法資源投入回報有限:即便投入大量資源,實際追回金額常遠低於預期。這種碎片化打擊雖有威懾力,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我們回顧近年被官方通報的典型案件,似乎呈現出一種"越堵越漏"、"越打越大"的失控感。# 穩定幣主導權的流失如果說打擊灰產是"防",那主導合法替代路徑本應是"攻"。遺憾的是,中國曾經的穩定幣大國地位已經喪失。那些如今知名的全球交易所,創始人幾乎清一色是中國人。但政策壁壘導致項目方、平台、投資團隊被迫關停或出海,中國失去了主導整個穩定幣生態的機會。央行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雖試圖另闢蹊徑,但由於缺乏廣泛應用場景和生態配套,市場接受度仍然低迷。僅靠行政命令強行推廣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支付替代。推廣數字人民幣未能實現政策目標,一方面證明了政策路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對穩定幣"封殺"帶來的負面效果:問題並未消失,反而讓灰色路徑更加隱蔽復雜。# 穩定幣的優勢與應用場景2025年7月,美國正式確立了數字穩定幣的監管框架。復旦大學金融研究專家評價稱:"美元穩定幣本質是美元在區塊鏈世界的代幣化投射,是美元霸權的數字延伸。它通過技術手段放大了美元的全球滲透力,但也帶來了新的系統性風險。對國家而言,穩定幣也成了貨幣主權博弈的新戰場。"從技術角度看,穩定幣是一種錨定法幣價值、運行於區塊鏈網路之上的可編程數字資產。它具有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被廣泛應用於以下場景:1. 跨境貿易結算2. 自由貿易區與保稅倉支付系統3. 供應鏈金融4. 碳交易與數字資產市場5. B端與C端支付工具穩定幣確實存在被用於非法活動的風險,但也有切實的正向用途。這正是爲何多地都在積極探索爲其設計"合規沙盒"。我們在評估穩定幣監管政策時,需要深入理解其在跨境支付、金融服務、產業協同等方面的價值,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讓其爲我所用。# 制度缺位是問題根源穩定幣不是天然的犯罪工具,而是新金融結構的載體。它是否會被濫用,關鍵取決於制度是否能及時跟進。一味打壓不能阻礙技術發展,反而可能失去本可掌握的全球競爭力。從刑事律師的辦案經歷來看,制度真空帶來了實質性的執法困境:1. 辦案單位認知滯後:大多數基層辦案人員對區塊鏈技術原理與運行機制缺乏基本認知。2. 打擊策略碎片化:涉虛擬貨幣案件在定性上往往缺乏清晰邊界,造成法律適用上的搖擺不定。僅靠"堵漏洞、抓現行"來維持底線是高成本、低產出的方式。只要市場存在真實需求,就永遠會有"替代性方案"被開發出來。真正有效的制度建設,應當是構建一種在安全與效率之間取得動態平衡的體系。這才是未來金融治理應走的方向。# 結語真正的出路不在於堵死"穩定幣"這類技術工具,而是構建能夠引導、替代、規制的合規生態體系,讓虛擬貨幣監管政策能夠精準有效地發揮作用。讓該打擊的無處遁形,讓該利用的爲我所用。
穩定幣的雙刃劍:監管挑戰與金融創新的博弈
穩定幣的興起與監管挑戰
近期,"穩定幣"這一概念突然成爲熱點話題。作爲一名長期從事區塊鏈法律服務的律師,我每天都在接觸與之相關的業務和案件。最近短短幾天內發生的幾件事,讓人不禁感到有些魔幻。
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召開學習會,討論加密貨幣與穩定幣的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公布了一起利用穩定幣進行跨境換匯的大案,涉案金額高達65億元。美國正式簽署法案,確立了數字穩定幣的監管框架。香港也即將施行《穩定幣監管條例》,成爲全球首個爲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體系的地區。
這些事件集中發生,一方面是主要金融中心在推動穩定幣的合規化和金融化,另一方面國內部分執法機關仍將穩定幣視爲"非法金融活動"。這種監管節奏和制度觀念的錯位,似乎提醒我們是時候重新審視穩定幣的現實角色與制度定位了。
穩定幣爲何受黑灰產青睞?
地下錢莊之所以偏愛以USDT爲代表的穩定幣作爲跨境換匯工具,主要是因爲它突破了傳統換匯面臨的諸多限制:
突破額度限制:通過穩定幣可輕鬆規避個人年度5萬美元購匯額度上限。
降低資金池壓力:無需在境內外準備大量外匯頭寸,大幅降低運營門檻。
提高到帳效率:鏈上轉帳通常10分鍾至1小時內即可完成,全天候運轉。
增強身分隱蔽性:多層地址混淆使資金流向與真實身分之間的關聯難以追蹤。
利用監管套利:在寬松監管地區完成法幣落地,規避嚴格的境內監管。
穩定幣技術的介入重構了非法換匯的運作方式,極大提升了黑灰產的效率和隱蔽性。它正成爲跨境資金"灰色流動"的新型技術基礎設施。
國家爲何持續高壓打擊虛擬貨幣相關犯罪?
我國對虛擬貨幣相關犯罪的高壓打擊主要基於兩個核心監管邏輯:
虛擬貨幣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動性使其難以被傳統金融監管體系有效監管,容易被用於掩飾、轉移非法所得。
作爲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虛擬貨幣的無國界特徵極易成爲規避監管、實現非法換匯的工具。
這類行爲不僅擾亂金融秩序,還會對宏觀調控與國家經濟安全構成實質性影響,包括統計失真、宏觀調控失靈、稅收與資產流失等。
自2017年以來,監管力度不斷加碼。2020年起的"斷卡"行動促使地下錢莊等將資金通道切換至穩定幣。2021年再次重申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屬非法金融活動後,穩定幣在灰產領域反而更加活躍。
這也催生了一批"低買高賣"套利的中介羣體,俗稱"U商"。他們雖不直接參與上遊環節,但常因提供撮合交易而被指控非法經營等罪名,成爲當前司法實務中的"高風險邊緣人羣"。
政策打壓能否真正"消滅"穩定幣?
盡管監管政策不斷加碼,但作爲辦理過大量相關案件的律師,我不禁思考:這種持續嚴打是否真能實現有效打擊犯罪的目的?
實際情況往往是:
被抓的多是"邊緣人物":普通員工、"車手"、中間人等,而非決策者或真正的收益方。
主犯在逃,執法手段難以追及:很多操盤者早已出境,跨國執法成本高昂。
國家損失難以追回,司法資源投入回報有限:即便投入大量資源,實際追回金額常遠低於預期。
這種碎片化打擊雖有威懾力,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我們回顧近年被官方通報的典型案件,似乎呈現出一種"越堵越漏"、"越打越大"的失控感。
穩定幣主導權的流失
如果說打擊灰產是"防",那主導合法替代路徑本應是"攻"。遺憾的是,中國曾經的穩定幣大國地位已經喪失。那些如今知名的全球交易所,創始人幾乎清一色是中國人。但政策壁壘導致項目方、平台、投資團隊被迫關停或出海,中國失去了主導整個穩定幣生態的機會。
央行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雖試圖另闢蹊徑,但由於缺乏廣泛應用場景和生態配套,市場接受度仍然低迷。僅靠行政命令強行推廣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支付替代。
推廣數字人民幣未能實現政策目標,一方面證明了政策路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對穩定幣"封殺"帶來的負面效果:問題並未消失,反而讓灰色路徑更加隱蔽復雜。
穩定幣的優勢與應用場景
2025年7月,美國正式確立了數字穩定幣的監管框架。復旦大學金融研究專家評價稱:"美元穩定幣本質是美元在區塊鏈世界的代幣化投射,是美元霸權的數字延伸。它通過技術手段放大了美元的全球滲透力,但也帶來了新的系統性風險。對國家而言,穩定幣也成了貨幣主權博弈的新戰場。"
從技術角度看,穩定幣是一種錨定法幣價值、運行於區塊鏈網路之上的可編程數字資產。它具有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被廣泛應用於以下場景:
穩定幣確實存在被用於非法活動的風險,但也有切實的正向用途。這正是爲何多地都在積極探索爲其設計"合規沙盒"。我們在評估穩定幣監管政策時,需要深入理解其在跨境支付、金融服務、產業協同等方面的價值,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讓其爲我所用。
制度缺位是問題根源
穩定幣不是天然的犯罪工具,而是新金融結構的載體。它是否會被濫用,關鍵取決於制度是否能及時跟進。一味打壓不能阻礙技術發展,反而可能失去本可掌握的全球競爭力。
從刑事律師的辦案經歷來看,制度真空帶來了實質性的執法困境:
辦案單位認知滯後:大多數基層辦案人員對區塊鏈技術原理與運行機制缺乏基本認知。
打擊策略碎片化:涉虛擬貨幣案件在定性上往往缺乏清晰邊界,造成法律適用上的搖擺不定。
僅靠"堵漏洞、抓現行"來維持底線是高成本、低產出的方式。只要市場存在真實需求,就永遠會有"替代性方案"被開發出來。
真正有效的制度建設,應當是構建一種在安全與效率之間取得動態平衡的體系。這才是未來金融治理應走的方向。
結語
真正的出路不在於堵死"穩定幣"這類技術工具,而是構建能夠引導、替代、規制的合規生態體系,讓虛擬貨幣監管政策能夠精準有效地發揮作用。讓該打擊的無處遁形,讓該利用的爲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