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轉向合規新紀元 大規模應用路在何方

Web3行業正踏入"合規新紀元",我們竭盡全力的"大規模應用"是否走錯了方向?

最近業內關於以太坊的爭議討論如火如荼。不久前有幾位業內知名人士發起了一場長達3小時關於"以太坊到底怎麼了"的在線討論,涵蓋了以太坊與二層網路之間的博弈、意識形態、組織結構等多個角度,深入探討了目前以太坊和整個行業面臨的困境。

這場討論激發了我的一些思考,盡管我的觀點可能與大多數Web3從業者有所不同,但我還是決定分享出來,嘗試從應用層面爲大家提供一個觀察當前以太坊乃至整個行業所面臨挑戰的新視角。我相信,只有通過理性且坦誠的討論,才能推動行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Web3行業正踏入"合規新紀元",我們竭盡全力的"Mass Adoption"是不是走錯路了?

過去一年,我作爲一家新加坡初創金融科技公司的創始成員,深度參與了與三個國家央行關於代幣化、跨境支付的項目合作。這段經歷讓我的視野不再局限於純Web3圈子,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全球央行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的戰略動向。

我開始大量研究傳統勢力發表的區塊鏈和代幣化相關研報和論文,了解他們正在進行的項目,同時也關注Web3行業的發展動向。這種雙重視角讓我越發感受到兩個領域的氛圍和發展路徑的割裂。

在Web3世界裏,大家普遍抱怨:越來越多的技術基礎設施湧現,新概念、新術語層出不窮,刻意制造復雜性並提高了理解門檻,大多數項目最終目的都是爲了發幣,在初始代幣發行後就幾乎成爲"鬼城",至於是否有真實使用價值,似乎並不是重點關注的問題。

而近期討論的焦點轉向了對以太坊創始人和基金會的質疑。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爲他們過於沉迷於"技術論道"和"理想追求",投入大量精力鑽研技術細節,卻對用戶的實際需求和商業化探索興趣不足。這種傾向引發了行業內的普遍擔憂。

然而,當我們將視野投向加密貨幣圈外,卻發現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傳統金融勢力與各國政府對Web3技術的態度正在發生顯著轉變。他們不僅將區塊鏈和代幣化視爲現有支付與金融體系的重要升級契機,更積極主動地探索轉型之路。

2024年,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轉折出現了,被譽爲"央行的央行"的國際清算銀行正式提出了"金融互聯網"的概念。這一舉措將代幣化和區塊鏈技術定位爲人類金融貨幣體系的下一代範式,在傳統金融界引發軒然大波,成爲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和各國央行紛紛加快步伐,在代幣化基礎設施建設、資產數字化以及支付應用落地等方面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探索。

國際清算銀行早在2018年就開始系統性地研究Web3技術,並陸續發表了數十篇極具專業深度的研究論文。2019年,該機構更是成立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系統性地開展區塊鏈和代幣化相關的實驗項目。

國際清算銀行的一個標志性項目是mBridge - 這是一個基於以太坊虛擬機的公共許可鏈,由各參與國央行作爲節點運營,支持各國央行數字貨幣在鏈上直接進行跨境結算。

國際清算銀行的另一項重大舉措是啓動了區塊鏈史上規模最大的公私合作項目 - Project Agora。這個項目匯聚了七大主要央行以及包括SWIFT、VISA、MasterCard、匯豐銀行在內的40多家全球金融巨頭。其目標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在維護現有金融秩序的前提下,構建一個全球統一的帳本體系,從而優化現有的金融貨幣體系。

反觀Web3行業,雖然經常高喊"大規模應用"的口號,實際卻熱衷於炒作模因幣,沉醉於短期的注意力經濟。這種鮮明的對比,不禁讓人深思:當傳統金融機構正在以實際行動推動區塊鏈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時,Web3行業是否也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

回顧過去幾年Web3領域所謂的"爆款項目",一個規律浮現出來:那些號稱實現"大規模應用"的項目,本質上都是披着創新外衣的投機遊戲。無論是層出不窮的模因幣,還是打着遊戲金融旗號的"玩賺"模式,又或是標榜社交創新的社交金融,細究其本質,都不過是經過精心包裝的"數字賭場"。

如果說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投機炒作、抬高幣價是大規模應用的話,那麼這種"應用"僅僅只是一場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零和遊戲,其不可持續性是顯而易見的。

近期一位鏈上數據分析師的研究顯示,在某平台上,僅有3%的用戶盈利超過1000美元,而這冰冷的數字背後,折射出炒幣獲利實爲極少數人的遊戲。

更令人憂慮的是,整個行業儼然成爲了黑客、釣魚和詐騙的溫牀。根據FBI最新報告,僅2023年,美國民衆就在加密貨幣領域蒙受了超過56億美元的詐騙損失,並且60歲以上年齡的受害者居然佔總人數的50%。

我並非要全盤否定Web3的投機屬性。然而,Web3不應該,也不能僅僅止步於做一個全球大賭場。它需要發展出真正具有可持續性和實際價值的應用場景。

支付和金融無疑是Web3技術最具落地潛力的應用領域。這一點已經得到了來自傳統金融勢力、國家政府和市場層面的共識:我們看到傳統金融勢力正在大規模探索各類創新應用,包括支付系統革新、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去中心化金融與傳統金融的融合,以及新興的支付金融概念。

對於以太坊或者整個行業來說,核心問題可能不在於技術方向是否正確,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什麼是有價值的應用。當我們過分關注技術革新,卻忽視了市場需求;當我們熱衷於制造概念,卻遠離了真實場景,這樣的發展方向真的是正確的嗎?

面對這種趨勢,我對行業真正健康、可持續的大規模應用之路有了以下思考:

首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無論基礎設施還是應用,我們都應該立足於現實需求,着力解決真實痛點,例如全球仍有許多普通民衆、中小微企業都難以獲得金融服務;例如企業使用區塊鏈的隱私問題等等。技術創新的價值,終究要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體現。

其次是降低使用門檻:技術的終極目標是服務用戶,而非制造障礙。當前Web3世界中層出不窮的術語和復雜概念,某種程度上反而阻礙了真正的普及。我們需要讓技術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例如利用鏈抽象技術來解決用戶體驗層面的問題。

第三是創造持續價值:行業的良好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之上,而不能過度依賴投機炒作。只有真正創造價值的項目,才能在市場的考驗中長期存活,例如Web3支付、支付金融和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等等。

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應用才是第一生產力。沒有實際應用作爲基礎,再多的基礎設施、再先進的技術,終究只是空中樓閣。

縱觀歷史,區塊鏈與現實世界的結合嘗試從未間斷,但往往因時機未到、監管限制或技術瓶頸等多重因素而未能真正落地。然而,當下的形勢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轉機:技術基礎設施日趨成熟,傳統金融勢力開始積極擁抱創新並探索實際應用,同時,全球各國的監管框架也在逐步完善。這些跡象都在預示着,未來幾年很可能成爲Web3應用邁向大規模採納的關鍵轉折點。

在這個重要節點上,監管合規既是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具潛力的機遇。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Web3行業正在從最初的"蠻荒時代"逐漸邁入一個"合規新紀元"。這個轉變不僅意味着更規範的市場環境,更預示着真正可持續發展的開端。

毫無疑問,區塊鏈技術的未來主戰場將聚焦於幾個關鍵領域:支付系統創新、實物資產代幣化、新興的支付金融概念,以及去中心化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深度融合。而這個現實帶來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命題:如果行業要在真實應用層面實現突破性發展,就必須直面與監管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的互動。這不是選擇題,而是發展的必經之路。

現實情況是,監管始終處於行業生態的頂端。這不僅是一個客觀事實,更是過去十多年加密行業發展歷程中反復驗證的鐵律。每一次重大的行業轉折,幾乎都與監管政策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幾個根本性問題:是選擇擁抱監管,尋求與現有金融體系的共生之路,還是固守"去中心化"理念,繼續在監管灰色地帶徘徊?是追求一個純粹"賭場"式的大規模應用,重復過去十年投機驅動的老路,還是致力於創造真實、可持續的價值,真正實現區塊鏈技術的革新潛力?

當前,以太坊生態面臨着一個顯著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是不斷堆疊的基礎設施和層出不窮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卻是相對滯後的應用生態發展。在這種反差之下,以太坊正面臨着雙重挑戰:既要應對來自其他新興公鏈在性能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強勁攻勢,更要警惕傳統金融勢力正在布局的合規公共許可鏈在實際應用市場上的蠶食。

如何在這種雙重夾擊之下尋求突破,在保持技術創新的同時不失市場競爭力,這些都是以太坊在謀求破局時必須正面應對的關鍵挑戰。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視角,拋磚引玉,希望能激發行業內更多建設性的思考和討論。作爲行業參與者,我們都應該爲推動Web3朝着更健康、更有價值的方向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ETH0.7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7
  • 分享
留言
0/400
MEV猎人不看涨vip
· 13小時前
抄作业就完事了 btc最高
回復0
无聊猿反抗军vip
· 21小時前
又在整什么合规叭 没意思
回復0
0xOverleveragedvip
· 21小時前
搞什么合规啊 web3不就是要去中心化么
回復0
链圈打工人vip
· 21小時前
还是老问题 没啥新意
回復0
Degen Whisperervip
· 21小時前
玩合规不如上老头环
回復0
汤米老师1vip
· 21小時前
比特币面临天花板了吧
回復0
Not_Satoshivip
· 21小時前
哎 合规基本等于凉凉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