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百科


目录
目录
源流发展
功法特点
抻筋拔骨
以形导气
协调平衡
功法口诀
功理解析
练养形体 筑宅寓神
平衡阴阳 协调脏腑
疏通经络 调畅气机
习练宜忌
时间宜忌
身心宜忌
刚柔宜忌
要领宜忌
区别介绍
原文内容
锻炼优点
1. 易筋经能改善身...
2. 易筋经能激发神...
3. 易筋经可以帮助...
4. 易筋经能改善心...
5. 易筋经还可以改...

易筋经 养生术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展开
易筋经相传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所创,是一种以变易筋骨为目的的健身方法。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及脊柱的旋转屈伸。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中文名
易筋经
外文名
the classics of tendon changing
动作
十二式
目的
变易筋骨
收藏
少林寺
易筋经起源易筋经简介易筋经是什么易筋经大师易筋经的由来易筋经原理易筋经原文易筋经功法图解易筋易筋经是谁创的
源流发展
易筋经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中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易筋经源自中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这些都表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洗髓经和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公元526年来中国并最终到达嵩山少林寺,人称是中国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另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自古以来,《易筋经》典籍与《洗髓经》并行流传于世,并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其他名称。从有关文献资料看,宋代托名“达摩”的《易筋经》著述非常多。当时,张君房奉旨编辑《道藏》,另外还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从而使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的说法。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改编的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因为,宋代以后的导引类典籍大多夹杂“禅定”“金丹”等说法,而流传下来的少林寺《易筋经》并没有此类文句。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另外,《易筋经》第一势图说即韦驮献杵。“韦驮”是佛教守护神,唐初才安于寺院中。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辑录的《内功图说》中。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功法特点
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习练中要求习练者精神放松,形意合一;呼吸自然,贯穿始终;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抻筋拔骨
易筋经十二势动作均要求上下肢与躯体得到充分屈伸、内收、外转等运动,从而使全身的骨骼及关节在定势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全方位运动。其目的就是通过“抻筋拔骨”,牵动脊柱与筋骨。如“九鬼拔马刀势”中的脊柱左右旋转与抻筋拔骨动作,“打躬势”中脊柱的主动前屈,“掉尾势”中脊柱前屈并在背伸的状态下侧伸动作,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以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进而调节脏腑功能,畅通气血,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现代运动医学表明,通过充分的肢体屈伸,牵伸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以及骨关节柔韧性、灵活性。并通过脊柱的拔伸屈曲运动来刺激背部的腧穴、疏通夹脊,顺畅任督二脉,调节脏腑气机,达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实际上脊柱拔展屈伸的运动,调节了脊髓和神经根,增强了其对各器官的协调作用。

以形导气
本功法习练时要求形体放松,呼吸自然,均匀流畅,不喘不滞,勿追求呼吸的深长与细柔。意念要求内静澄心,正如古云“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摒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但动作要求不加意念引导,只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也就是在动作锻炼中,以动作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要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掌托天门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处;“青龙探爪势”时,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却要求配合景象的意念调节。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与上托时,两掌下按如水上浮球,上托如千斤重物之意境;“出爪亮翅势”中伸臂推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击鼓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验身体如“勾”一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这些都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着于意念。另外,本功法在练习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呼气时发音(可不发出声音)。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目的是为了下蹲时气沉下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紧张,引起气上逆至头部;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起到强肾育丹田之气的作用。因此,在该势动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张,音从喉发出,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协调平衡
本功法动作要求肢体与躯干之间、肢体与肢体之间的左右上下,以及肢体的对称与非对称,都应有机地整体协调运动;动作的运动方向为左右、前后、上下,锻炼路线为对称或单一的直线或弧线,肢体左右的对称协调,彼此相随,密切配合,呈现出动作舒展连贯、柔畅协调的神韵。动作肌肉放松,用力圆柔而轻盈,不使蛮力,不僵硬,刚柔相济,使肢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得到较好的锻炼。

功法口诀
健身气功·易筋经除预备势、收势外,共包含十二式动作,分别是:

1.预备式 

并步站立身放松,下颏内收百会领,

目光内含身中正,呼吸自然调身形。

身心放松息调整,动作要与意随行,

顺其自然除杂念,三调合一练好功。

2.韦驮献杵第一势

左脚开立身中正,两臂前摆掌合胸,

气定神敛调气机,心澄目洁貌亦恭。

两肩为轴臂带动,屈肘合掌腋下松,

深长细匀调呼吸,调理周身心神静。

3.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肘抬起掌伸平,两臂外展立掌撑,

掌根用力趾抓地,缓慢外撑意扩胸。

吸气抬肘掌前伸,两臂体侧与肩平,

竖指坐腕成立掌,内劲用力两边撑。

4.韦驮献杵第三势

松腕平摩收至胸,虎口耳垂相对应,

两掌上托展肩肘,体重前移要提踵。

两掌上托至头顶,力达四肢脚掌撑,

脊柱竖直下颏收,紧咬牙关劲不松。

5.摘星换斗势

握拳变掌身转动,掌落髋旁腰间横,

缓慢起身至头顶,掌经额前去摘星。

以腰带肩肩带臂,直膝松腕身调正,

目视掌心意命门,调整呼吸稍微停。

6.倒拽九牛尾势

屈膝撤步身转动,前后摆臂腿成弓,

两手依次握成拳,前拉后拽臂旋拧。

以腰带肩旋双臂,力贯双膀紧后松,

左右互换做三遍,动作协调不僵硬。

7.出爪亮翅势

收脚开立臂举平,掌立云门再扩胸,

松肩前抻转掌推,分指坐腕目要瞪。

轻如推窗缓慢行,重如排山内劲增,

海水还潮收双臂,收推七次掌立胸。

8.九鬼拔马刀势

转身抡臂绕头顶,掌心掩耳头转动,

一掌扶于玉枕处,一掌背贴脊柱中。

缓慢展臂要扩胸,目视肘尖稍作停,

合臂上推身扭转,拧动脊柱后看踵。

9.三盘落地势

转身跨步臂抻平,屈蹲按掌力要重,

口吐嗨音调气息,翻掌起身缓慢行。

上托如提千斤重,下按着力在劳宫,

翻掌向下肩带臂,转掌向上手至胸。

10.青龙探爪势

起身收步身调正,掌心向上臂端平,

握固拳轮贴章门,伸臂屈肘龙爪形,

转身探爪力掌中,变掌下按意不停,

划弧转掌握固起,动作协调一气成。

11.卧虎扑食势

脚尖内扣身转动,拳至云门变爪形,

向前扑按肘稍屈,手随躯干做涌动。

上体下俯爪下按,塌腰抬头要挺胸,

力达指尖体上撑,腰背抻拉成反弓。

12.打弓势

起身转体掩耳孔,指击天鼓鸣7声,

由颈至尾体前屈,两肘外展逐节动。

缓慢起身尾至颈,牵拉脊柱身中正,

屈伸连续做三次,加大幅度要适中。

13.掉尾势

拔耳前伸指交叉,翻掌前抻收至胸,

俯身塌腰抬头看,双手下按两脚中。

左右调整臀扭动,头臀相向手固定,

肩与髋合调脊柱,目视尾闾腰背动。

14.收势

松手直立身中正,两臂外旋成侧平,

两臂缓慢向上举,胸前下引至腹中。

伸臂上举两手松,下引匀速缓慢行,

先经涌泉引入地,引气回归丹田中。

15.练功结束后做辅助动作

松静站立搓双手,热手浴面做美容,

再搓双耳调经络,搓动颈椎中枢通。

揉搓腰眼壮腰肾,摆臂顿足身放松,

二十一次做一遍,柔和促使心平静。

功理解析
健身气功•易筋经(以下简称“易筋经”)很好地继承了古代传统功法的基本特点,动作刚劲有力、刚柔相济。本文对其功法特点与作用机理作一浅析。

练养形体 筑宅寓神
创编与推广健身气功的根本目的在于“健身”,即使身体维持或恢复健康状态,并由此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形与神两个方面决定的,只有形强神足人体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保养形与神是养生的两个主要的方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有侧重于养形和侧重于养神的不同学派及相应的理论与手段。

侧重于养形者,常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故有人称之为“动形学派”,其学术渊源可能始于《吕氏春秋》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说。实际上,“动形”亦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如《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曰:“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明代学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治形论》中指出:“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吕氏“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吕氏春秋•尽数》)的论述,与张氏的养生观,直接地阐明了“形”与“神”的关系及其对“年寿”的影响。即形体为宅,神居于内;形强神安,“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传统易筋经的创编过程中是否受到上述思想的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其功法名称、还是其运动特点都折射出了以动养生的健身特点。

先从功法名称来看,易筋经之“易”的字面意思是“改变”,实际暗含“增强”的意思,即使人体的“筋”变强。“筋”,《说文解字》言其为“肉之力也”。一般认为是指骨与骨之间联接的部分,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它“应包括有收缩功能的肌肉和有传导支配作用的条索样组织(如神经)在内”,也就是说,筋与人体外表之骨、肉、节,内在之脏腑、经络等均有关,换句话说筋是人体“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理由认为,易筋经中的“筋”,泛指整个形体。明代气功专著《赤凤髓》有“易气”、“易血”、“易脉”、“易肉”、“易髓”、“易骨”、“易发”等多种相似的说法,其中的“易”都是指增强,而“气”……“发”则泛指“形”,原文说的都是指练功所具有的增强形体功能的作用,所不同的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再从功法操作来看,“动”是多数健身气功功法的共同特点,但与其它功法相比,易筋经的“动”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如:在运动部位上,它有以四肢运动为主的操作(如“韦驮献杵势”等),和以脊柱运动为主的操作(如“打躬势”、“掉尾势”等),及四肢与脊柱运动并重的操作(如“卧虎扑食势”等)的结合,保证了运动形体的全面性;在运动方式上,它有以静力性运动(也称等长运动)为主的操作,和以动力性运动(也称等张运动)为主操作的结合,体现了运动的多样性;在运动强度上,总体而言,这套功法的运动强度是较大的,尤其是“九鬼拔马刀势”、“打躬势”、“掉尾势”等。这些特点使易筋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形”功法,如能持之以恒可望使人“五脏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灵枢•天年》)当然,中老年练功者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强度等方面作适当的调整,以便取得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健身效果。

平衡阴阳 协调脏腑
阴阳,最初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概括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属性与治疗大法等。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易筋经调节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运动脊柱来实现的。该功法比较重视对脊柱的运动,从“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中的转体,到“青龙探爪势”、“打躬势”、“掉尾势”中的弯腰,“卧虎扑食势”中的“扑”地等,无不体现了其对脊柱运动、调节的特点。这种富有特色的运动方式,除了加强动养形体的作用外,还有较好的平衡阴阳的作用。脊柱是人体的“脊梁”,主要由椎骨、椎间盘和韧带等组成,是人体之“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等作用。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分布于头、颈、上肢、胸腰、腹壁、下肢,是人体的重要神经枢纽。中医学认为,人的多条经络都与脊柱有关。如十二正经中的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言其“贯脊”,足太阳膀胱经“侠脊夹脊……循膂”;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于脊内上”(《难经•二十八难》),冲脉“并足少阴经”(《素问•骨空论》)行,其分支行于脊柱内。因此,易筋经对脊柱的特殊运动,对于上述阴、阳经络都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并由此起到调节阴阳的作用。另外,对脊柱的运动实际上是对人体整个躯干的运动,而躯干的运动,除了能刺激循行于脊柱内外的经络外,还能作用于脾、胃、肝、胆经脉,及任脉等奇经,即对于整个足三阴、足三阳和奇经八脉都有作用,加上“韦驮献杵势”、“摘星换斗势”、“九鬼拔马刀势”、“卧虎扑食势”等节中,上肢的特殊运动对手三阴、手三阳的作用,使之对整个经络系统都具有调节作用,这也是该功法健体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

《后汉书•华佗传》谓:“动摇则谷气得销……”原文说的是五禽戏对脾胃等脏腑功能的调整作用,实际上易筋经也是如此。一是运动对脏腑的直接作用。中医学认为,五脏与体表组织器官均有联系,所谓肝主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而易筋经是“易”“筋”(含骨、皮、肉、脉等)的功法,所以,它除了能锻炼体表之“筋”外,还可以增进内在脏腑的功能。正如《颜习斋言行录》所谓:“一身动则一身强。”二是通过经络的间接作用。人体的经络系统由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组成,其中十二正经是其“主干道”,它们与五脏六腑均有固定的“络属”关系,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积聚于体表之经筋。《灵枢•海论》在论述十二经功能时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正因为这样,易筋经在运动过程中对“筋”的锻炼效果,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到脏腑,起到锻炼、协调脏腑的作用。三是发音呼吸对脏腑的特殊作用。习练易筋经“三盘落地势”时,要求配合身体下蹲、两掌下按发“嗨”音,这是功法创编者的一大创新。传统气功中将配合发音的呼吸方法称为发音呼吸法,代表功法如六字诀;此外,在一些武术气功中也时能见到,但在传统的易筋经中则似乎难以寻觅。然,这种引用却是合理的。因为呼吸除了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外,传统气功学还认为其有锻炼脏腑的作用,故《汉书•王吉传》说“吸新吐故以练脏”,而在此基础上配以吐字发音,可以加强这种作用。

疏通经络 调畅气机
经络的功能除了上述之“联络”外,尚有通行气血的功能,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易筋经疏通经络的作用主要通过调身与调息来实现的。

如上所述,易筋经的调身方式富有特色,它以静力性运动与动力性运动相结合、四肢运动与脊柱运动相结合等方式,使人体各个部位都得到全面、合理、强度较大的锻炼,这种运动除了锻炼肌肉、骨骼、关节等以外,还可以对同样属于“筋”的经络、血脉起到间接的“按摩”作用。这种“按摩”是通过肌肉的舒张与收缩、关节的外展与内收、脊柱的旋转与弯曲、两手的起落与开合及双腿的多种步型等诸多调身要素来实现的,它可以使经络、血脉处于不规则的“挤压——放松”状态,这对保持经络、血脉的通畅有积极的意义,能促进人体的“血脉流通”(后汉书•华佗传》),使精气流动不郁,因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达郁》)。

气机,在中医学中是指气的运动,其主要形式有升、降、出、入。中医学还认为,肺主气、肾纳气、肝疏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气主要是循经络而行的,故气机的正常与否,与五脏和经络的状态均有关。易筋经强健包括五脏在内的“形”,又能疏通经络,此两者是其协调气机的主要原理。此外,该功法调息方式中的两处特色对气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是该功法在静力性运动时的短暂停闭呼吸,这在前三节“韦驮献杵势”中特别明显,具体体现在第一式中作者所说的“动作稍停”,这种“停”也同样存在于第二、第三式中,练功有素者甚至在其它各式中也能体会出类似的“停”。由于练功时的“三调”是相互配合应用、直至最终融一的,因此,“动作稍停”中暗喻“呼吸随之稍停”的意思。“停”的意义依停在不同的呼吸时相而不同,如果停在呼气之末,起到的作用同延长呼气,即加强了气机运动中的“出”,有利于吐故泻实;反之,如果停在吸气之末,则其作用等同于延长了吸气时间,加强了气机运动中的“入”,有利于纳新补虚。习练者可以根据各自体质加以灵活应用。二是“三盘落地势”中的“嗨”音呼吸,这种发音呼吸对脏腑的作用如上所述;此外,它也有调节气机升降的作用,但综合整套功法的调身与调息要领,其作用点当在“降”。 因为在“落地”时加“嗨”音,其意必定出于对平衡升降的考虑。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易筋”的目的,从古到今,易筋经一直较为重视气的“入”与“升”,而对于“出”与“降”、特别是“降”不够重视,习练者(尤其是初学者),一旦掌握不当,便有引起气之升有余、降不足的气逆证之虑,配合机体下降动作的呼气发音有利于气的下降,对于平衡升降、协调气机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总之,健身气功••易筋经通过合理的动作编排并配以相应的呼吸,可起到强形健体、平衡阴阳、行气活血等作用,从而使习练者达到“健身”的目的,如能加上一定的调心手段,其健身效果可能会更佳。

习练宜忌
时间宜忌
1、饭前、饭后45分钟内不宜习练。

2、有失眠现象的睡前不宜练。

3、在《易筋经》原文中,有提到“日行三次”,即每日早、中、晚各3次。如果3次无法坚持,可以早、晚各练一次,一次练两遍,功效不减。

4、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上午习练,因为此时的血压和体温较髙。

5、冬日气温较低,应选择太阳出来,即9点以后去习练,此时不仅温度有所上升,而且污染物较少。

身心宜忌
情绪较为激动时不宜练。

心情烦躁、郁闷时不宜练。

激烈运动后不宜练。

饱胀、饥渴、酗酒等情况下不宜习练。

刚柔宜忌
动作过程中,身体要将力气“软化”,谨记放松。

手臂回收时,忌随意散漫,要松腕、沉肩、坠肘。

动作定势时,宜加强肌肉的力量。

忌用蛮力、硬力,尤其对颈、肩、腰、腿疾病患者,不仅会适得其反,还会使病情加重。

要领宜忌
忌浮躁、心有杂念,要保持内心平静,身体自然放松,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

刚柔配合,虚实协调。

特定动作配合发音,比如“三盘落地势”中,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口吐“嗨”音。

忌急于求成、强求动作完美,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习练。

区别介绍
易筋经和太极拳、瑜伽有什么区别

答:很多朋友关心易筋经和太极拳的区别,其最高境界其实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形式上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看看哪种更适合你,当然如果你三者皆通那更应该祝贺你。易筋经特点介于两者之间,且功简效宏。

下面简略地介绍易筋经、太极拳、和瑜伽的区别。

易筋经和太极拳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传统功法,瑜伽则是印度的养生功法。

易筋经据称源自少林,创自菩提达摩,祛病强身,功简效神,悟空悟净,功禅合一。

太极拳源自武当,创自张三丰,取法阴阳,极尽柔化,无为而为,通于无极。

瑜伽源自印度,拉伸旋转,控制意识波动,净化身心,梵我一如。

易筋经有十二式,如韦陀献杵,摘星换斗,青龙探爪等动作,屈伸旋转,伸筋拨骨,守中松空,明心而见性。

太极拳有十三势,掤,履,挤,按,采,列,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合八卦五行……

瑜伽通过多达84000余种不同体位,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里尼瑜伽六大类体系,伸展肌肉、放松神经。

然而,千年以来易筋经往往在释道儒武医内部流传……

相传宋代岳飞元帅曾习练易筋经……

很多太极大师练习易筋经,却秘而不宣……

易筋经何以有如此的魅力,经过您亲身体验,您会对其中的奥妙有所感悟……

原文内容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