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推出生物識別電子護照,進行重大改革

印度,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在其數字化轉型之旅中邁出了重要一步,通過推出帶芯片的生物識別電子護照來實現國際旅行的現代化。印度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一起,部署了這一先進技術。這一轉型是更廣泛的數字化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加強邊境安全、遏制身分盜竊,並加快公民的移民流程。

通過這一倡議,印度與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標準保持一致,使其護照技術與全球最佳實踐接軌。這一舉措爲公民提供了更順暢的旅行體驗,並增強了印度作爲一個具有前瞻性和技術能力國家的聲譽。

印度的電子護照是一種現代旅行文件,結合了物理和電子特徵。它包含一個射頻識別(RFID)芯片和一個嵌入在護照封面內的天線,安全地存儲持有人的個人信息和生物特徵數據。這種先進的護照可以通過印刷在封面下方的小金色符號識別,表明電子芯片的存在。

該倡議始於2024年4月,作爲改進版護照服務計劃2.0的一部分。初步測試據報道在包括納格普爾、布巴內斯瓦爾、查謨、帕納吉、希姆拉、賴布爾、阿姆利則、齋普爾、欽奈、海得拉巴、蘇拉特和蘭契在內的選定城市進行。預計到2025年中期將完成全國範圍的全面部署。

每本電子護照都配有嵌入式射頻識別(RFID)芯片和集成在封底的天線。該芯片安全地存儲持有人的個人和生物特徵詳細信息,例如數字面部圖像、指紋、姓名、出生日期和護照號碼。此信息由全局加密協議(如 Basic Access Control (BAC)、Passive Authentication (PA) 和 Extended Access Control (EAC))保護,確保強大的數據保護。

這些智能護照與自動邊境控制系統兼容,通常稱爲電子門,這使得無接觸身分驗證成爲可能。這一進步顯著減少了移民檢查站的處理時間,通過用快速的自動程序替代手動文件檢查。

申請生物識別護照非常簡單。公民可以通過護照服務門戶網站啓動申請流程,預約護照服務中心或指定郵局的時間,並親自完成生物識別數據收集。所有生物識別護照均在納西克的印度安全印刷廠國內生產,確保嚴格的數據隱私,同時支持政府的“印度制造”使命,維護國家利益。

印度推出生物識別電子護照標志着其數字旅行旅程中的一個關鍵階段。未來的發展預計將包括基於移動的護照錢包、與Aadhaar和DigiLocker系統的整合、區塊鏈支持的身分驗證,甚至籤證數據直接嵌入護照芯片中。

這一舉措標志着向更智能、無紙化和無接觸旅行生態系統的轉變。通過擁抱這一數字創新,印度增強了其邊境管理能力,並爲其公民在未來幾年創造更智能、更無縫的旅行體驗鋪平了道路。 根據聯合國旅遊署最近發布的世界旅遊晴雨表,2024年約有14億人進行了國際旅行,顯示出接近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達到了疫情前記錄的99%。與2023年相比,這標志着11%的增長,相當於約1.4億名額外的國際遊客到達。此次激增是由於強勁的疫情後旅行需求、主要出境市場的良好表現,以及亞太地區各個目的地旅遊的持續復蘇。

國際旅行的全球復蘇促使許多國家/地區採用生物識別解決方案來安全地管理不斷增長的旅客量。傳統的機器可讀護照更容易受到欺詐和未經授權的更改。相比之下,生物識別護照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真實性,大大降低了僞造和身分濫用的風險。

現有護照保持有效

政府目前籤發的所有護照將保持有效,直到其指定的到期日期。公民沒有必要提前更換現有護照。隨着各個護照辦公室配備必要的技術以籤發電子護照,通過這些辦公室提交申請的申請者將開始收到新的電子版本。

全國範圍內的電子護照推廣正在分階段實施,預計需要幾個月才能覆蓋全國所有護照辦公室。電子護照最顯著的優勢之一在於它能夠更好地保護和驗證護照持有人的個人信息。

每本電子護照將在護照冊上以印刷形式存儲持有人的詳細信息,並在嵌入的芯片中以數字形式存儲。該芯片包含可以被全球移民機關驗證的加密籤名數據,提供了對文件篡改、僞造和濫用的強有力保護。它還使得在邊境檢查點能夠快速準確地進行身分驗證。

支撐這個安全框架的核心技術是公鑰基礎設施(PKI),這對於驗證存儲在芯片上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PKI確保個人和生物識別信息保持安全,並且來源於合法渠道,爲全球旅行文件提供了額外的信任層。

觀看:數字代金券將如何促進日本旅遊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