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手?我有话说!」Gate广场挑战赛——秀操作赢$2,000,百万流量加持!
你是下一个明星交易员吗?
想让自己的名字闪耀广场热搜?想吸引数万追随者?百万流量已就位,就等你来承接!
🎉 双重豪礼,赢家通吃!
1️⃣ 晒单排行榜奖励
收益率排名前10的用户,瓜分 $1,500合约体验券!巅峰对决等你来战!
2️⃣ 晒单幸运奖
随机抽取10位用户,每人赠送 $50跟单包赔券!即使不是大神,也有机会躺赢!
🎮 参与方式超简单!
✅ 在 Gate广场 晒出你的交易战绩,并成为带单员!
✨ 发帖要求:
内容必须原创,并带上 #CopyTrading# 或 #跟单# 标签
附上 收益率截图 或 交易卡片,并分享你的 独家交易心得
严禁AI生成虚假交易,一经发现取消资格
观点犀利、逻辑清晰,干货越多越吸粉!
⏰ 活动截止:8月15日 10:00(UTC+8)
【立即发帖】 展现你的王者操作,承接百万流量,成为下一个交易传奇!
💬 还在等什么?Gate广场,等你来战! 💪
造词大师Paradigm又提新概念“gigagas”,会成为加密新叙事吗?
作者:深潮 TechFlow
质疑叙事,理解叙事,成为叙事,是加密炒作中经典的三步走。
但一个叙事的产生,往往最初源自于某个高大上的词语,比如意图、模块化、并行化 ... 听起来简短有力,让人似懂非懂 --- 要的就是这种性感的技术观感。
但如果你要问这些词语源于何处,顶尖 VC Paradigm 必须配得上一个"造词大师"的至高头衔。
去年 7月,Paradigm 介绍自己关注的十大趋势,其中首次提到了以意图为中心(intent-centric)的概念。
于是意图概念迅速流行起来,项目们纷纷往热词上靠,“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这个普通诉求仅用“意图”二字即可包装的如此美妙;基于意图的XX协议也成为了新项目们推特简介的必备注脚。
近日,造词大师 Paradigm 再次出手,其 CTO 发布了一篇名为《Reth's path to 1 gigagas per second,and Beyond》(直译Reth 迈向每秒1 gigagas 之路)的文章,其中的关键词,自然是"gigagas"。
Giga 直译过来为常见的数量单位,即十亿或千兆;而 gas 显然是熟知的gas费。
但两个词一合体 --- 十亿gas?
嗯,还是那种熟悉的简短有力、言简意赅、似懂非懂和不明觉厉的感觉。
从 TPS 到 GPS,造词大师新标准
实际上,Paradigm 新提出的 gigagas,与区块链的性能有关。
在固有思维下,我们说一个区块链快不快,都在用 TPS(每秒能处理的交易 衡量,即每秒能够处理的交易数。
但 Paradigm 的 CTO 认为,“每秒能消耗的 Gas”(Gas Per Second, GPS)是一个更为精确的衡量标准。这是因为:
所以,用GPS 代替 TPS 衡量区块链的性能会更好,并且 Paradigm 在文章中建议 EVM 社区都采用每秒 gas 量作为标准指标,同时结合其他 gas 定价维度来创建一个综合的性能标准。
如果按 Paradigim 的思路,用每秒能消耗的 gas 量来全面评估 EVM 网络性能,同时捕获计算和存储成本的话,那么当前主流的L1和L2,GPS的排名应该是这样的:
*深潮注:表中的数据 mg指的是 milligas,即“千分之一gas”。数值越大,表示区块链网络每秒可以处理的计算量越大,即性能越好。根据表格数据,opBNB 是列出的所有网络中最高的。
这意味着相比于其他区块链网络,文中 opBNB 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执行更多的计算,处理更多或者更复杂的交易和智能合约。不过,性能的评估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网络的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以及费用结构等。
1 gigagas,VC 自己卷基建
不过,Paradigm 想做的,远不止上表的数字,而是将 GPS 做到 1 gigagas, 即区块链每秒可以消耗10亿单位的gas。
早年 Paradigm 就在着手用 Rust 开发 Reth,一个以太坊的执行客户端。
Reth 的目标是优化执行性能,提高每秒可以处理的“gas”单位数量,从而增强整个以太坊网络的性能。
从文章公开数据来看, Reth 已经能达到每秒 100-200MB gas(包括发送方恢复,执行交易和计算各区块的 trie);所以,要实现每秒 1 Gigagas 的目标,需要再扩展 10 倍。
Paradigm 给出的办法是,对自己研发的 Reth 做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
至于扩展具体怎么做,由于这一部分过于技术,并不适合普通读者,在此我们做了简化处理,以快速了解事情的大概。
所谓垂直扩展,就像是给一台机器换上更强大的引擎或增加更多的内存,使它能够承载更多的工作量。主要目的是提升原有单个服务器或节点的处理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体方法有:
而水平扩展,相当于是给系统增加更多的处理单元,就像在一个大型工厂中增加更多的生产线。通过增加更多的处理单元来分担工作负载,达到在不增加单个节点压力的情况下扩展系统的整体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体方法有:
看不懂这些其实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件事的本质是:
Paradigm自己开发了个以太坊客户端,自己提出了一个衡量EVM性能的新标准,并想通过各种办法把这个新标准(GPS)提升到 1 gigagas。
VC带头卷基建、堆性能,最终实现比现有以太坊及其他EVM公链快得多的执行效率,使得单位时间内区块链能够消耗的gas更多,执行的任务更多,为链本身能够承载大规模应用铺路。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Paradigm 既投钱让别人做L1/L2,自己也下场投资源搞性能开发,多方下注,让基建变得更好。
造词永不停止,获客从未开始
显然,gigagas 是个更为硬核的概念,远不如意图那样谁都能掺一脚。
或许日后各条 L1/L2 会彰显自己的性能能达到 1 gigagas 甚至更多;但应用层项目可能与这个词并不直接相关。
不过在叙事缺乏的当下,多一个概念,也多了一份抢夺注意力的可能。
潘老师也敏锐的指出,加密造词需要易于朗读、易于理解且有原创性。从这个角度来看,gigagas 几个条件都满足,确实能让人看上去觉得新奇。
只不过,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多L1/L2, 有了这么多关于性能的新故事和新概念,你追我赶、此起彼伏之后,拿得出手的应用在哪里?
还是说只要基建够给力,应用迟早会跑出来的,所以大家应该先卷基建?
在笔者看来,gigagas的重要性,或许不如 gigauser(十亿用户)。或许性能是实现用户规模的前提条件,但性能未必一定能带来用户。
加密产品实打实的体验提升和用户流入,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