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区块链时代即将来临:新加坡金管局《全球Layer 1 - 金融网络的基础层》白皮书解读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式发布了《Global Layer 1: Foundation Layer for Financial Networks》白皮书,标志着新加坡将建立一条重要的"央行区块链"。这意味着整个区块链行业正迎来一场由公共部门推动的史无前例的变革,这将会影响未来人类整个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格局。与此同时,由国际清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打造的"货币桥区块链 mBridge"也进入了MVP阶段,并公开邀请国际合作。在此之前,国际清算银行(BIS)于2024年4月曾发表了一篇文章"金融互联网(Finternet)",阐述了通证化和统一账本的未来蓝图和愿景,表明了央行对于这一变革的态度。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白皮书中可以观察到,行业发展似乎正朝着通证化资产在有监管合规框架的许可链上进行的方向迈进。在这一格局中,链上的法定货币如CBDC和通证化银行存款将成为主要的使用货币。以下是对白皮书内容的详细解读:## 1. 引言全球第一层(GL1)倡议探索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开发多功能共享账本基础设施,该基础设施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为金融行业开发。目标是让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利用这一共享账本基础设施跨司法辖区部署内在互操作的数字资产应用,这些应用由通用的资产标准、智能合约和数字身份技术进行管理。创建共享账本基础设施将释放在多个场所分散的流动性,并使金融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合作。GL1的重点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共享账本基础设施,以开发、部署和使用适用于金融行业价值链的应用程序,如发行、分配、交易和结算、托管、资产服务和支付。这可以增强跨境支付以及资本市场工具的跨境分配和结算。## 2. 背景与动机支撑全球金融市场的传统基础设施是在几十年前开发的,导致了孤立的数据库、不同的通信协议以及维护专有系统和定制集成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尽管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强大和有弹性,但行业的需求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规模化。仅对现有金融基础设施进行逐步升级可能不足以跟上复杂性和变化速度的步伐。因此,金融机构正在转向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等技术,因为它具有现代化市场基础设施并提供更自动化和成本效益模型的潜力。然而,他们为各自的计划选择了不同的技术和供应商,这限制了互操作性。系统之间互操作性的限制导致了市场碎片化,流动性因不兼容的基础设施而在不同场所之间被困。将流动性持有在不同场所可能会增加资金和机会成本。此外,不同基础设施的激增以及缺乏全球公认的数字资产和DLT相关的分类和标准,增加了采用成本。为了实现无缝的跨境交易并充分发挥DLT的价值,需要围绕开放性和互操作性设计的合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提供商还应了解与通证化金融资产的发行和转让相关的适用法律法规,以及在不同通证化结构下创建的产品的监管处理。## 3. GL1的愿景与设计原则GL1倡议旨在促进开发一个共享层基础设施,用于托管通证化金融资产和沿金融价值链的金融应用。它的基础设施将对资产类型无偏见,支持由网络用户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和不同货币面额发行的通证化资产和通证化货币。GL1的关键目标包括:- 支持多功能网络的创建- 使从支付、资本筹集到二级交易的各种应用得以部署 - 提供一个基础设施,用于托管和执行涉及通证化资产的交易- 鼓励制定和建立国际公认的通用原则、政策和标准GL1的设计原则包括:- 开放和基于标准- 符合适用法规并对监管机构开放- 良好治理- 中立性- 商业公平- 在功能和经济上都可访问- 财务自给## 4. GL1的潜在用途GL1将被设计为支持多种用例,并且对资产类型无偏见。它将在共享账本基础设施上支持所有受监管的金融资产、通证化的中央银行货币和商业银行货币。参与的中央银行还可以发行作为共同结算资产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初步确定的用例包括跨境支付以及资本市场工具在数字资产网络上的跨境分配和结算。GL1的价值主张包括:-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增强流动性- 实现新的商业模式- 改善风险管理- 增强透明度和监管能力## 5. 运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GL1平台建立多个金融应用和网络。金融网络可以围绕特定的用例进行组织,也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通证化资产。GL1运营公司将作为技术供应商和跨市场及司法管辖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商。在结算安排方面,GL1平台可以支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运营商提供支付、证券和其他金融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功能。在未来工作中,GL1将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来促进其发展。它将探索建立一个非营利组织,以制定运行GL1的共同原则、政策和标准。这将补充未来可能建立的独立运营公司,这些公司将构建和部署GL1基础设施。## 总结GL1预计将是一项为期多年的倡议,旨在建立能够塑造未来金融网络的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当这一愿景实现时,它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产生命周期和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要实现这一潜力,需要前所未有的跨司法管辖区的多边合作,包括私营和公共部门的参与。该倡议欢迎国际社会的贡献,以推动GL1作为基础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支持金融行业的转型。
新加坡金管局白皮书揭示央行区块链时代 全球Layer 1金融网络呼之欲出
央行区块链时代即将来临:新加坡金管局《全球Layer 1 - 金融网络的基础层》白皮书解读
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式发布了《Global Layer 1: Foundation Layer for Financial Networks》白皮书,标志着新加坡将建立一条重要的"央行区块链"。这意味着整个区块链行业正迎来一场由公共部门推动的史无前例的变革,这将会影响未来人类整个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格局。
与此同时,由国际清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打造的"货币桥区块链 mBridge"也进入了MVP阶段,并公开邀请国际合作。在此之前,国际清算银行(BIS)于2024年4月曾发表了一篇文章"金融互联网(Finternet)",阐述了通证化和统一账本的未来蓝图和愿景,表明了央行对于这一变革的态度。
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白皮书中可以观察到,行业发展似乎正朝着通证化资产在有监管合规框架的许可链上进行的方向迈进。在这一格局中,链上的法定货币如CBDC和通证化银行存款将成为主要的使用货币。
以下是对白皮书内容的详细解读:
1. 引言
全球第一层(GL1)倡议探索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开发多功能共享账本基础设施,该基础设施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为金融行业开发。目标是让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利用这一共享账本基础设施跨司法辖区部署内在互操作的数字资产应用,这些应用由通用的资产标准、智能合约和数字身份技术进行管理。创建共享账本基础设施将释放在多个场所分散的流动性,并使金融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合作。
GL1的重点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共享账本基础设施,以开发、部署和使用适用于金融行业价值链的应用程序,如发行、分配、交易和结算、托管、资产服务和支付。这可以增强跨境支付以及资本市场工具的跨境分配和结算。
2. 背景与动机
支撑全球金融市场的传统基础设施是在几十年前开发的,导致了孤立的数据库、不同的通信协议以及维护专有系统和定制集成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尽管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强大和有弹性,但行业的需求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规模化。仅对现有金融基础设施进行逐步升级可能不足以跟上复杂性和变化速度的步伐。
因此,金融机构正在转向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等技术,因为它具有现代化市场基础设施并提供更自动化和成本效益模型的潜力。然而,他们为各自的计划选择了不同的技术和供应商,这限制了互操作性。
系统之间互操作性的限制导致了市场碎片化,流动性因不兼容的基础设施而在不同场所之间被困。将流动性持有在不同场所可能会增加资金和机会成本。此外,不同基础设施的激增以及缺乏全球公认的数字资产和DLT相关的分类和标准,增加了采用成本。
为了实现无缝的跨境交易并充分发挥DLT的价值,需要围绕开放性和互操作性设计的合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提供商还应了解与通证化金融资产的发行和转让相关的适用法律法规,以及在不同通证化结构下创建的产品的监管处理。
3. GL1的愿景与设计原则
GL1倡议旨在促进开发一个共享层基础设施,用于托管通证化金融资产和沿金融价值链的金融应用。它的基础设施将对资产类型无偏见,支持由网络用户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和不同货币面额发行的通证化资产和通证化货币。
GL1的关键目标包括:
GL1的设计原则包括:
4. GL1的潜在用途
GL1将被设计为支持多种用例,并且对资产类型无偏见。它将在共享账本基础设施上支持所有受监管的金融资产、通证化的中央银行货币和商业银行货币。参与的中央银行还可以发行作为共同结算资产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初步确定的用例包括跨境支付以及资本市场工具在数字资产网络上的跨境分配和结算。GL1的价值主张包括:
5. 运营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GL1平台建立多个金融应用和网络。金融网络可以围绕特定的用例进行组织,也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通证化资产。
GL1运营公司将作为技术供应商和跨市场及司法管辖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商。在结算安排方面,GL1平台可以支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运营商提供支付、证券和其他金融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功能。
在未来工作中,GL1将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来促进其发展。它将探索建立一个非营利组织,以制定运行GL1的共同原则、政策和标准。这将补充未来可能建立的独立运营公司,这些公司将构建和部署GL1基础设施。
总结
GL1预计将是一项为期多年的倡议,旨在建立能够塑造未来金融网络的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当这一愿景实现时,它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产生命周期和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要实现这一潜力,需要前所未有的跨司法管辖区的多边合作,包括私营和公共部门的参与。该倡议欢迎国际社会的贡献,以推动GL1作为基础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支持金融行业的转型。
请用中文评论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