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加密的末法时代## 一、向合规低头过去十余年,区块链技术为世界开辟了一片监管的荒野。虽然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未能如愿实现,但它却打开了一扇通往平行世界的大门。这个存在于无数节点之上的互联网世界,似乎超越了法律、政府乃至社会与宗教的约束。正是这种监管之外的特性,几乎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唯一动力。从早期的资产发行到后来的DeFi浪潮,再到如今备受关注的超级应用稳定币,无一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正是剔除了传统金融的繁琐限制,才造就了今天加密行业的繁荣。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行业似乎开始走向另一个方向。或许是从比特币ETF获批的那一刻起,又或许是从某位政治人物当选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加密世界已悄然进入末法时代。行业开始主动寻求合规,试图弥补传统金融的需求缺口。稳定币、实物资产代币化、支付等领域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只剩下纯粹的资产发行,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串代码就成了日常谈资的全部。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归根结底,截至目前,区块链技术仍缺乏有效手段约束地址背后各种实体的不当行为。我们只能保证节点的诚实性,确保去中心化金融无需中介参与。但除此之外,我们无法阻止这个"黑暗森林"中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许多曾经火热的概念走向没落,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非同质化代币、游戏金融、社交金融等领域都极度依赖于项目背后的实体。区块链虽然具备出色的筹资能力,但谁来约束这些项目方合理使用资金,并将一个构想变成真正可行的项目呢?非金融化的愿景并非仅靠基础设施性能提升就能实现。在中心化服务器上都难以完成的任务,又怎能指望在链上轻松实现?我们无法在项目方身上实现工作量证明。如今向合规低头,或许反而成为未来非金融化的开端。这一现象虽然充满讽刺,却又似乎无可避免。加密世界正在成为传统体系的一个子集,这个分布式账本的话语权开始被上层剥夺。自下而上的创新越来越少,机会也在不断被压缩。我们正在迎来的,是一个链上霸权的新时代。## 二、稳定币的演变链上霸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定币领域的变革,二是传统互联网模式在区块链世界的重演。首先来看稳定币。目前,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和某些新型稳定币主导了市场。近期一项重要立法的通过,为稳定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这项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 明确定义"支付稳定币",要求其必须由美元或高流动性资产提供1:1全额支持。2. 只有获得许可的机构才能合法发行稳定币,禁止未经授权的个人或实体参与发行。3. 发行方需持有与稳定币等值的储备资产,确保稳定性和偿付能力。4. 要求定期公开储备情况,大规模发行人需接受年度财务审计,并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规定。5. 建立明确的监管框架,将稳定币纳入银行类监管范畴。6. 设立许可程序,规范发行机构,并强制执行资产冻结和销毁机制。7. 旨在通过清晰的法律框架促进稳定币行业发展,增强金融包容性。8. 限制大型科技公司在未经监管许可的情况下发行稳定币,防止市场垄断。这项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区块链支付被纳入主流已成必然。但稳定币纳入监管框架后会呈现怎样的格局?其他国家对此的反应又会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思。该法案的通过也意味着链上交易媒介正式被纳入监管体系。一些机构可能会借助美债红利获利,而在掌握货币主导权后,某些国家也将对链上活动拥有更高的控制权。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果某天DeFi项目中的稳定币突然被全部冻结,会是怎样的场景?另一方面,新型稳定币的发展也引人注目。某些项目的构想颇具创新性,试图在牛市中提供高收益率,同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复杂的对冲策略,这些项目尝试实现链上原生稳定币。然而,奇怪的是,如今似乎所有人都在争相效仿这一模式,从传统对冲基金到做市商,再到交易所,都想分一杯羹。这种近乎病态的热潮,显然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意义。利用自身积累并引入更多激进策略来抢占市场,真正创新的项目反而遭到打压,初创项目的门槛越来越高。在这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和去中心化似乎已不再重要,高收益率和便捷性成为了关键。尽管相比于一些投机性极强的项目,新型稳定币可能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但当这种类似中心化交易所理财产品的包装成为本轮唯一的创新点时,不禁让人反思过去的路径是否存在问题。## 三、资产发行的变迁公链始终是最大的资产发行平台,从最初的代币众筹开始,这场游戏就已拉开序幕。后续的发展都可视为其变体,虽然推动了一些新概念的诞生,促进了行业进程,但如今似乎都在向传统互联网模式靠拢。某些新兴平台的盈利模式已经与Web2极为相似,对社区的回馈几乎为零,在这一点上甚至不如某些中心化交易所。Web3的初衷本是实现民主化,共同建设、共同富裕,如今却似乎变了味。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大型机构都在研究如何打造资产发行平台,探索创新的资产发行方式。某些项目发行平台已成为原生加密用户梦想暴富的乐土,但这里同样存在问题。除了需要向平台缴纳费用外,用户还要经历如同战场般激烈的竞争。资产发行也开始变得复杂,甚至出现了完全脱离区块链的发展趋势。从年初的人工智能概念开始,完全离链的项目也开始发行代币,而且它本身又成为一个链下的资产发行平台。这种极致的投机行为正在不断降低行业的底线,让人不禁质疑这一切的意义何在。一些行业领袖对模因币百般不解,于是提出了去中心化科学这一概念,试图让投机者继续投机,让科研去创新。这看似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但研究小白鼠与经典力学又怎么会比当下互联网上的流行梗以及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更吸引人呢?这个概念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名人代币登场,从各国政要到商界名流,似乎彻底榨干了市场的流动性。当市场开始降温,新概念乏力时,资产发行领域就开始玩起了庞氏骗局。某些项目组合了多种玩法,质押换取分配额度,参与新项目发行,新项目又可以继续质押,接着币价果然飞涨。如此赤裸直接的操作,却已经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了。回顾上一个周期,在各种飞轮效应、庞氏骗局、概念炒作中,至少留下了去中心化金融这样一个宝藏,确实为行业带来了大量创新想法。而这个阶段的投机究竟能创造什么?目前只看到了对发行门槛的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负面事件也越来越多。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规则?## 四、注意力经济的崛起过去,一个项目的崛起主要依靠概念与技术,在凝聚共识后爆发。如今,我们开始购买注意力,有的项目用积分激励,有的则像某些交易所那样,用真金白银为意见领袖组建MCN公司。电商平台加短视频带货的组合营销手法已经渗透到圈内,相比于创始人四处奔波宣讲技术,这种方式似乎更加直接有效。毫无疑问,注意力是当今时代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但也最难以衡量。某些项目正在尝试将其量化,不过"发言即赚钱"的模式并不算什么创新,在早期的社交金融项目中就已经出现过。这类项目最大的创新在于利用人工智能驱动,声称能识别信息的"价值",用AI评估带货能力。然而,这种模式显然也无法真正捕捉长期价值,代币正在成为一种"快消品"。积分制度的弊端,相信大家已经深有体会,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复盘过某些项目给这个圈子带来的影响。如果未来的项目都靠购买注意力,很难评判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可以说,项目努力营销本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圈子似乎有全员炒作化的趋势。旧的加密时代确实已经走到尽头。贩卖影响力赚钱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从政要到大型交易所再到如今的意见领袖,没有任何项目因此真正繁荣,各方似乎都只是在各取所需。## 结语稳定币的全球化发展已成定局,区块链支付即将成为现实。然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原住民可能并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是链上原生的稳定币,需要非金融化的应用,需要下一波创新浪潮。我们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仅仅贩卖流量的Web3世界里。时间似乎在验证一些比特币早期支持者的预言,但我仍然希望未来能够证明他们是错的。
原生加密世界的终结:监管侵蚀与创新瓶颈
原生加密的末法时代
一、向合规低头
过去十余年,区块链技术为世界开辟了一片监管的荒野。虽然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未能如愿实现,但它却打开了一扇通往平行世界的大门。这个存在于无数节点之上的互联网世界,似乎超越了法律、政府乃至社会与宗教的约束。
正是这种监管之外的特性,几乎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唯一动力。从早期的资产发行到后来的DeFi浪潮,再到如今备受关注的超级应用稳定币,无一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正是剔除了传统金融的繁琐限制,才造就了今天加密行业的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行业似乎开始走向另一个方向。或许是从比特币ETF获批的那一刻起,又或许是从某位政治人物当选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加密世界已悄然进入末法时代。行业开始主动寻求合规,试图弥补传统金融的需求缺口。稳定币、实物资产代币化、支付等领域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只剩下纯粹的资产发行,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串代码就成了日常谈资的全部。
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归根结底,截至目前,区块链技术仍缺乏有效手段约束地址背后各种实体的不当行为。我们只能保证节点的诚实性,确保去中心化金融无需中介参与。但除此之外,我们无法阻止这个"黑暗森林"中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许多曾经火热的概念走向没落,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非同质化代币、游戏金融、社交金融等领域都极度依赖于项目背后的实体。区块链虽然具备出色的筹资能力,但谁来约束这些项目方合理使用资金,并将一个构想变成真正可行的项目呢?
非金融化的愿景并非仅靠基础设施性能提升就能实现。在中心化服务器上都难以完成的任务,又怎能指望在链上轻松实现?我们无法在项目方身上实现工作量证明。如今向合规低头,或许反而成为未来非金融化的开端。这一现象虽然充满讽刺,却又似乎无可避免。
加密世界正在成为传统体系的一个子集,这个分布式账本的话语权开始被上层剥夺。自下而上的创新越来越少,机会也在不断被压缩。我们正在迎来的,是一个链上霸权的新时代。
二、稳定币的演变
链上霸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定币领域的变革,二是传统互联网模式在区块链世界的重演。
首先来看稳定币。目前,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和某些新型稳定币主导了市场。近期一项重要立法的通过,为稳定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这项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这项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区块链支付被纳入主流已成必然。但稳定币纳入监管框架后会呈现怎样的格局?其他国家对此的反应又会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该法案的通过也意味着链上交易媒介正式被纳入监管体系。一些机构可能会借助美债红利获利,而在掌握货币主导权后,某些国家也将对链上活动拥有更高的控制权。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果某天DeFi项目中的稳定币突然被全部冻结,会是怎样的场景?
另一方面,新型稳定币的发展也引人注目。某些项目的构想颇具创新性,试图在牛市中提供高收益率,同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复杂的对冲策略,这些项目尝试实现链上原生稳定币。然而,奇怪的是,如今似乎所有人都在争相效仿这一模式,从传统对冲基金到做市商,再到交易所,都想分一杯羹。
这种近乎病态的热潮,显然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意义。利用自身积累并引入更多激进策略来抢占市场,真正创新的项目反而遭到打压,初创项目的门槛越来越高。在这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和去中心化似乎已不再重要,高收益率和便捷性成为了关键。
尽管相比于一些投机性极强的项目,新型稳定币可能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但当这种类似中心化交易所理财产品的包装成为本轮唯一的创新点时,不禁让人反思过去的路径是否存在问题。
三、资产发行的变迁
公链始终是最大的资产发行平台,从最初的代币众筹开始,这场游戏就已拉开序幕。后续的发展都可视为其变体,虽然推动了一些新概念的诞生,促进了行业进程,但如今似乎都在向传统互联网模式靠拢。某些新兴平台的盈利模式已经与Web2极为相似,对社区的回馈几乎为零,在这一点上甚至不如某些中心化交易所。Web3的初衷本是实现民主化,共同建设、共同富裕,如今却似乎变了味。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大型机构都在研究如何打造资产发行平台,探索创新的资产发行方式。某些项目发行平台已成为原生加密用户梦想暴富的乐土,但这里同样存在问题。除了需要向平台缴纳费用外,用户还要经历如同战场般激烈的竞争。资产发行也开始变得复杂,甚至出现了完全脱离区块链的发展趋势。
从年初的人工智能概念开始,完全离链的项目也开始发行代币,而且它本身又成为一个链下的资产发行平台。这种极致的投机行为正在不断降低行业的底线,让人不禁质疑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一些行业领袖对模因币百般不解,于是提出了去中心化科学这一概念,试图让投机者继续投机,让科研去创新。这看似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但研究小白鼠与经典力学又怎么会比当下互联网上的流行梗以及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更吸引人呢?这个概念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名人代币登场,从各国政要到商界名流,似乎彻底榨干了市场的流动性。
当市场开始降温,新概念乏力时,资产发行领域就开始玩起了庞氏骗局。某些项目组合了多种玩法,质押换取分配额度,参与新项目发行,新项目又可以继续质押,接着币价果然飞涨。如此赤裸直接的操作,却已经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了。
回顾上一个周期,在各种飞轮效应、庞氏骗局、概念炒作中,至少留下了去中心化金融这样一个宝藏,确实为行业带来了大量创新想法。而这个阶段的投机究竟能创造什么?目前只看到了对发行门槛的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负面事件也越来越多。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规则?
四、注意力经济的崛起
过去,一个项目的崛起主要依靠概念与技术,在凝聚共识后爆发。如今,我们开始购买注意力,有的项目用积分激励,有的则像某些交易所那样,用真金白银为意见领袖组建MCN公司。电商平台加短视频带货的组合营销手法已经渗透到圈内,相比于创始人四处奔波宣讲技术,这种方式似乎更加直接有效。
毫无疑问,注意力是当今时代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但也最难以衡量。某些项目正在尝试将其量化,不过"发言即赚钱"的模式并不算什么创新,在早期的社交金融项目中就已经出现过。这类项目最大的创新在于利用人工智能驱动,声称能识别信息的"价值",用AI评估带货能力。然而,这种模式显然也无法真正捕捉长期价值,代币正在成为一种"快消品"。
积分制度的弊端,相信大家已经深有体会,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复盘过某些项目给这个圈子带来的影响。如果未来的项目都靠购买注意力,很难评判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可以说,项目努力营销本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圈子似乎有全员炒作化的趋势。旧的加密时代确实已经走到尽头。贩卖影响力赚钱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从政要到大型交易所再到如今的意见领袖,没有任何项目因此真正繁荣,各方似乎都只是在各取所需。
结语
稳定币的全球化发展已成定局,区块链支付即将成为现实。然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原住民可能并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是链上原生的稳定币,需要非金融化的应用,需要下一波创新浪潮。我们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仅仅贩卖流量的Web3世界里。
时间似乎在验证一些比特币早期支持者的预言,但我仍然希望未来能够证明他们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