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圈的异化:当创新消失,只剩卖币一种生意近期参加完香港共识大会后,与国内圈内人士交流,感受到行业氛围的明显变化。虽然熟悉的面孔依旧活跃,但市场的"气质"已然不同。这不是典型的牛市或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在这个时代,整个行业似乎只剩下一种生意模式:卖币。## 行业生态的三大支柱传统上,加密货币行业依靠三个核心环节运转:1.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Layer2等。2. 价值发现:投资机构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3. 价值流通:各类中介机构构建销售渠道,促进一级到二级市场的流转。理想情况下,这三个环节应该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然而,当前市场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价值创造和发现环节日渐式微,而价值流通环节却异常繁荣。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的焦点只剩下一个:如何更好地卖币。## 扭曲的市场生态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联系: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流通渠道则提高整体资本效率。然而,当前的加密货币市场已经偏离了这一理想模式。讨论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的声音越来越少。即便在部分细分领域(如AI Agent)仍有一定热度,但整体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山寨币上市即巅峰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部分项目的流动性也趋于枯竭。在这种行情下,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主要是做市商、代理商等中间机构。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上线大型交易平台、推广营销以及操纵交易量等。市场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都在争夺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这导致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由头部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资源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组成。资金从投资者流向这个利益共同体,而散户则成为最终的买单者。## 创新精神的消逝与2022年FTX事件后的市场低迷不同,当时大量资金仍沉淀在投资机构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入到创新项目中,产生正向外部性。而现在,大部分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往往只求快速上市套利,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之间的中间商。他们不再致力于价值创造,而是专注于构建"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来看,当下游分销渠道占据主导地位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必然会被压缩。许多项目方索性放弃产品开发,将全部资金用于营销和上市,甚至将缺乏实质内容包装成"meme"驱动的噱头。在这种环境下,加密货币行业的创新路径已经异化为:"构建吸引眼球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利用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产品、用户和实际价值创造已经被边缘化,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中介主导的市场困境表面上看,项目方将资金集中在上市和拉升币价上,似乎各方都能受益:投资基金获得退出机会,散户有了交易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利润。然而,长远来看,这种模式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创新动力的丧失导致中间商垄断地位加强,抽水比例不断提高。上游项目方面临高风险低回报的困境,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的零和博弈加剧,赚钱效应减弱,大量用户退出市场。本质上,中间商(如交易所、做市商、代理商等)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当服务方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时,整个生态就像患上了癌症,最终可能导致市场的衰退。## 周期的力量与重建希望加密货币市场终究是周期性的。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精神不死,泡沫终将消退。即便只有微弱的希望之光,也可能成为指引未来的灯塔。悲观者则认为,市场泡沫尚未完全破裂,加密货币行业可能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洗牌。只有当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开启真正的重建之路。在这个过渡期,从业者将经历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等阶段。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既是宿命,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未来或许光明,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很漫长。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同时保持警惕和创新精神,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币圈异化:创新消失 只剩卖币生意
币圈的异化:当创新消失,只剩卖币一种生意
近期参加完香港共识大会后,与国内圈内人士交流,感受到行业氛围的明显变化。虽然熟悉的面孔依旧活跃,但市场的"气质"已然不同。
这不是典型的牛市或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在这个时代,整个行业似乎只剩下一种生意模式:卖币。
行业生态的三大支柱
传统上,加密货币行业依靠三个核心环节运转: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Layer2等。
价值发现:投资机构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
价值流通:各类中介机构构建销售渠道,促进一级到二级市场的流转。
理想情况下,这三个环节应该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然而,当前市场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
价值创造和发现环节日渐式微,而价值流通环节却异常繁荣。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的焦点只剩下一个:如何更好地卖币。
扭曲的市场生态
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联系: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流通渠道则提高整体资本效率。
然而,当前的加密货币市场已经偏离了这一理想模式。讨论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的声音越来越少。即便在部分细分领域(如AI Agent)仍有一定热度,但整体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山寨币上市即巅峰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部分项目的流动性也趋于枯竭。
在这种行情下,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主要是做市商、代理商等中间机构。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上线大型交易平台、推广营销以及操纵交易量等。
市场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都在争夺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这导致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由头部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资源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组成。资金从投资者流向这个利益共同体,而散户则成为最终的买单者。
创新精神的消逝
与2022年FTX事件后的市场低迷不同,当时大量资金仍沉淀在投资机构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入到创新项目中,产生正向外部性。
而现在,大部分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往往只求快速上市套利,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之间的中间商。他们不再致力于价值创造,而是专注于构建"空壳"故事。
从商业逻辑来看,当下游分销渠道占据主导地位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必然会被压缩。许多项目方索性放弃产品开发,将全部资金用于营销和上市,甚至将缺乏实质内容包装成"meme"驱动的噱头。
在这种环境下,加密货币行业的创新路径已经异化为:
"构建吸引眼球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利用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
产品、用户和实际价值创造已经被边缘化,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中介主导的市场困境
表面上看,项目方将资金集中在上市和拉升币价上,似乎各方都能受益:投资基金获得退出机会,散户有了交易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利润。
然而,长远来看,这种模式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创新动力的丧失导致中间商垄断地位加强,抽水比例不断提高。上游项目方面临高风险低回报的困境,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的零和博弈加剧,赚钱效应减弱,大量用户退出市场。
本质上,中间商(如交易所、做市商、代理商等)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当服务方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时,整个生态就像患上了癌症,最终可能导致市场的衰退。
周期的力量与重建希望
加密货币市场终究是周期性的。
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精神不死,泡沫终将消退。即便只有微弱的希望之光,也可能成为指引未来的灯塔。
悲观者则认为,市场泡沫尚未完全破裂,加密货币行业可能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洗牌。只有当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开启真正的重建之路。
在这个过渡期,从业者将经历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等阶段。
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既是宿命,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
未来或许光明,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很漫长。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同时保持警惕和创新精神,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