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规模法则:探讨DeFi的发展极限大模型领域的规模法则似乎正在超越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快速消耗其增长潜力。如果各个领域都存在规模效应的上限,那么区块链行业也不例外。在以太坊Layer 2进入发币阶段、Layer 1重新成为焦点的当下,我们不妨借鉴规模法则,探讨加密货币领域的发展极限。## 全节点规模的硬性限制从全节点数据规模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各公链之间的差异。Solana目前拥有约1500个节点,在去中心化和共识效率之间寻求平衡,其400TB的全节点数据量位居公链/L2之首。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创世以来,全节点数据量仅为13TB左右,远低于Solana。而比特币更是将数据增长严格控制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643.2GB的数据量堪称艺术品。硬件领域的发展也面临瓶颈。CPU、GPU和存储技术的进步正在放缓,这意味着公链底层硬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维持现状。面对这一挑战,以太坊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而Solana则继续追求极致性能,但400TB的节点规模已经难以让个人参与者负担。## 代币经济系统的极限以以太坊为基准,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公链经济系统的极限在3000亿美元左右。这并非绝对上限,而是当前市场的最优解。从《规模》一书中引入超线性和亚线性规模缩放概念,我们可以观察到以太坊价格走势中的这两种现象。DeFi收益率也呈现出一定规律。从UST的20% APY到当前某些稳定币项目的5%左右,DeFi收益捕获能力正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万亿级RWA资产上链可能会进一步降低DeFi平均收益率,符合亚线性规模缩放法则。## 结语区块链发展十余年来,公链间的差异仍未完全弥合。比特币日益与链上生态脱节,而链上信誉和身份系统的不成熟导致超额抵押模式成为主流。稳定币和RWA本质上是链下资产的杠杆式上链,反映出链下资产仍具有更高可信度。在当前的链上规模法则下,我们可能已经触及到某种增长极限。无论是DeFi的繁荣还是以太坊的诞生,都仅仅经历了短短几年时间。未来区块链技术如何突破这些限制,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探讨DeFi发展极限:加密规模法则的启示
加密规模法则:探讨DeFi的发展极限
大模型领域的规模法则似乎正在超越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快速消耗其增长潜力。如果各个领域都存在规模效应的上限,那么区块链行业也不例外。在以太坊Layer 2进入发币阶段、Layer 1重新成为焦点的当下,我们不妨借鉴规模法则,探讨加密货币领域的发展极限。
全节点规模的硬性限制
从全节点数据规模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各公链之间的差异。Solana目前拥有约1500个节点,在去中心化和共识效率之间寻求平衡,其400TB的全节点数据量位居公链/L2之首。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创世以来,全节点数据量仅为13TB左右,远低于Solana。而比特币更是将数据增长严格控制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643.2GB的数据量堪称艺术品。
硬件领域的发展也面临瓶颈。CPU、GPU和存储技术的进步正在放缓,这意味着公链底层硬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维持现状。面对这一挑战,以太坊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而Solana则继续追求极致性能,但400TB的节点规模已经难以让个人参与者负担。
代币经济系统的极限
以以太坊为基准,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公链经济系统的极限在3000亿美元左右。这并非绝对上限,而是当前市场的最优解。从《规模》一书中引入超线性和亚线性规模缩放概念,我们可以观察到以太坊价格走势中的这两种现象。
DeFi收益率也呈现出一定规律。从UST的20% APY到当前某些稳定币项目的5%左右,DeFi收益捕获能力正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万亿级RWA资产上链可能会进一步降低DeFi平均收益率,符合亚线性规模缩放法则。
结语
区块链发展十余年来,公链间的差异仍未完全弥合。比特币日益与链上生态脱节,而链上信誉和身份系统的不成熟导致超额抵押模式成为主流。稳定币和RWA本质上是链下资产的杠杆式上链,反映出链下资产仍具有更高可信度。
在当前的链上规模法则下,我们可能已经触及到某种增长极限。无论是DeFi的繁荣还是以太坊的诞生,都仅仅经历了短短几年时间。未来区块链技术如何突破这些限制,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