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专属 #WXTM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总奖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赢!
🎯 关于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个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区块链协议,由 Rust 构建,致力于为创作者提供设计全新数字体验的平台。
通过 Tari,数字稀缺资产(如收藏品、游戏资产等)将成为创作者拓展商业价值的新方式。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WXTM 或相关活动(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形式不限(观点分析、教程分享、图文创意等)
添加标签: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动截图(如充值记录、交易页面或 CandyDrop 报名图)
🏆 奖励设置(共计 70,000 枚 WXTM):
一等奖(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奖(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奖(10名):2,000 枚 WXTM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主题相关、逻辑清晰、有深度)
用户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附带参与截图者优先
📄 活动说明:
内容必须原创,禁止抄袭和小号刷量行为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
Web3信任升级:从不可篡改到无限博弈的潮汕智慧
Web3世界的信任之路:从不可篡改到无限博弈
在Web3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认为"不可篡改"就是建立信任的终极手段。然而,这其实只是入门级的门槛而已。
对于资产本身而言,账本的不可篡改确实足够。比特币限量2100万枚构建了区块链世界的信心基石。一个ERC20代币的余额、一个NFT的所有权、一笔跨链转账的完成,只要被链上记录,就已经足够可信,不需要依赖人为因素或情绪波动。
但是对于协议和项目方来说,不可篡改的账本只是一个基本功能,一个门槛。真正让人产生信任的,不是它"无法更改",而是它"不会离开"也"不愿离开"。
Web3的信任之道,并不在于共识机制或节点,而在于各方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易中。信任,是通过交易积累而成的。
信任是反复博弈后的产物,也是高违约成本的附属品。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共识",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资金周转、担保履约中自然沉淀下来的默契。
在潮汕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信任层",不仅由血缘、地缘与人情编织而成,更是在一次次交手中确立和构建的。金融信用的底层架构,不是账本,更不是一句句的"自家人",而是无数次博弈后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样,只存在于彼此制衡的范围内。
潮汕也许比华尔街更早明白,了解对方背景(KYC/KYB)只是入门:真正的信任,不存在于去中心化节点中,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笔笔违约与守约的交易积累而成的。
一、高频重复博弈与跨区域互保
潮汕地下钱庄的本质,是一个基于高频率、长期性交易积累出的信任网络。它的客户群并不局限于本地,而是覆盖从曼谷到吉隆坡,从新加坡到加州的潮汕移民社区。
这种跨区域金融协作能够成立,依赖于一个核心结构:高频重复博弈 + 跨区域互保网络。
一位在海外经营的潮商,长期通过钱庄向国内家族或合伙人调动资金,日积月累,他与中间的钱庄、代理人之间会形成长期反复的交易行为。这种结构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给你100万,是因为我知道你明年还会再找我换100万"的预期之上。
这些交易网络并不依赖于合同,而依赖于信任的锁定结构:家族声誉、口碑传承、互保机制,使得即便跨越千里也能达成"远程履约"。
二、违约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信任并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的结果。正是因为违约成本高昂,才让人"不敢违约"。
如果某笔交易违约,不仅会导致本地声誉扫地,还会通过家族网络、乡党关系、宗亲社群迅速传导,形成不可逆的社会性"清算"机制。这种机制不通过法院,但足以让人"在海外无法立足"。
这是一种"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统。它不是官方的,却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慑力。
你可以不相信合同,但你不会不在意整个宗亲会的封杀令。
三、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无形的交易锁定结构
潮汕钱庄的另一个核心机制,是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
不同的钱庄之间并非孤立运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对方的"通道"与"对冲"。
这就像一种自然形成的"二层网络",通过不同节点间的资金流转,构建出一个高度弹性但强交易锁定的结构:
这种系统比我们今天理解的任何链上桥接协议都更灵活、强韧,尽管它没有一行代码。
四、代码不可篡改只是入门,锁定资金后的"不离开"和敢于继续博弈才是"自己人"
在Web3中,我们经常将"不可篡改的代码"视为终极信任,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资产本身,账本不可篡改/不作假就足够了。但对一个项目方、一个协议的信任,则有更高维度的逻辑和门槛。
我们不应该问:"这协议有没有漏洞?" 而应该问:"这个协议敢不敢和我绑定4年?"并持续贡献和流动在这个生态中。
锁定资金,是一种经济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区证明"我不跑路,我愿长期参与"的博弈承诺。
注:这里说的锁定资金,锁的不只是协议里划拨给项目方的代币,还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资金、协议收入,甚至项目方创始人个人的资金。你/我指的是商人之间,协议之间。
但大家不要误会,"锁定资金"只是开始,只是承诺进入整个生态的"投名状"而已。重要的是后续的重复博弈 ------ 敢不敢把价值都留在生态中。
一个DeFi协议真正赢得信任,不在于是否开源,而在于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权利、并且持续把资产在生态中流通------ 敢于长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换句话说,一个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约,远不如一个不愿离开的对手更可信。
五、这些年我们追错了目标 - Web3的信任升级,不是模块,更是博弈设计
当前的Web3追求高TPS、低Gas费、模块化结算层、去中心化等等。但这些,并不能构建对产品、项目、协议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种技术指标,而是一种长期博弈关系的结构。
潮汕的钱庄告诉我们:最可靠的关系不是写在合约里的规则,而是写在违约成本里的结构。
就像钱庄的社会性清算系统,DeFi也应设计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声誉,还得被多边金融关系清算------锁定资金机制、投票权、治理权绑定,就是这些"非正式清算机制"的链上翻译。
我们应该构建的是一个能让协议/商人,敢于无限重复博弈的环境。
记住,共识机制只是冰山上的协议,锁定资金和重复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联盟。
"自己人",不是因为你说,而是你拿你的时间、金钱和信誉,与你的盟友,共同承担风险。
六、结语:信任的未来,来自无法退出的联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绪口号,而是最具威慑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这种制度性的"无法退出","敢持续投入和沉淀"才是Web3应追求的终极信任结构。
技术,能造出账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无法不信。
就像那首经典歌曲《爱拼才会赢》所唱的。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爱"博"(弈)才会赢
成为潮汕家族的一员
后记
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本文主要聚焦于"重复博弈"的论述。在缺乏了解对方背景和高违约成本的前提下,让参与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强行进入重复博弈的环境中也是一种局部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