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K# 从妻离子散到重新站起:一个老币民的血泪课


凌晨三点,烟盒空了,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像极了当年离婚时她摔门的声响。2024 年,我把自己活成了笑话 —— 炒币亏光积蓄,妻离子散,站在阳台往下看时,连风都在嘲笑我的狼狈。
但现在,我敢坐在这儿敲下这些字,不是因为东山再起有多风光,而是想告诉你:币圈能毁掉一个人,也能让人看清活着的本质。如果你正陷在泥里,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递根稻草。
先别说翻身,最穷的时候坚持下去都是一件难事!
这个回答比较长,看不下去拉到文章最后。有一句是我十多年投资交易摸爬滚打总结的血泪教训和经验,价值百万!需要反复理解~
那些扎心的问题,是活下去的燃料
去年离婚时,前妻拿着孩子的抚养权协议,说 "你连 3000 块抚养费都凑不齐,凭什么要探视权"。那天我在民政局门口蹲了三小时,脑壳疼得像要炸开,差点栽倒在马路牙子上。
后来我总问自己:人到底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直到某天夜里,我对着镜子连问了 7 个问题,冷汗湿透了背心 ——
今年你多少岁了?
现在有没有负债,赚到的钱能支撑你的生活吗?
父母现在多少岁了?
如果父母现在需要一笔 30 万的救命钱,你能马上拿出来吗?
如果你的爱人现在失去工作了,你能负担得起两个人的生活吗?
你会让爱人在他关系最好的人面前抬不起头吗?
你会对上面的问题恐惧吗?
恐惧吗?我当时握着镜子的手都在抖。但就是这股子恐惧,成了我后来爬起来的燃料。
至暗时刻摔碎的,不止是钱
人这辈子,总有几次摔进悬崖的时刻。我摔得最惨的那次,是把 40 个 BTC、90 个 ETH 换成了一堆山寨币 —— 现在想想,那些代码都看不懂的币,我当时怎么就敢全仓梭?
那段时间,账户数字每天以五位数往下掉,手机里全是催债信息,父母打电话来只敢说 "在忙项目"。有天深夜,我翻到儿子幼儿园的视频,突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至暗时刻最狠的不是没钱,是把你的自信、判断力、甚至对生活的期待全摔成粉末。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是不是真的不配赚钱?
但后来我发现,能从悬崖爬上来的人,都有个共同点 —— 先接受自己 "摔碎了"。我承认自己贪心、愚蠢、总想走捷径,承认那些山寨币就是被自己的侥幸心理骗走的。接受了 "我不行",反而能抬头看路了。
穷的本质,从来不是没钱
爬出泥潭的第一步,是搞懂自己为啥会掉进去。我翻遍了《贫穷的本质》,对照着自己过去的样子,越看越心惊 ——
我曾是那种 "钱在手里焐不热" 的人:刚赚点就换手机、买球鞋,朋友聚餐抢着买单,转头交房租时又要借钱。但真要我花钱学东西?不行,"这钱又不能马上花在享受上"。
我总觉得自己聪明,看不起那些 "死拿主流币" 的人:"笨死了,炒山寨几天就翻倍,谁跟你耗啊"。结果呢?人家拿住 BTC 翻了十倍,我换的山寨归零了。
郭德纲说 "要饭的没有要早饭的,能早起就不至于要饭"。我以前就是太懒:懒得研究项目白皮书,懒得看宏观周期,懒得复盘亏损,总等着别人给代码、给点位,最好直接把钱塞我手里。
这些毛病,才是穷的根。
炒币想赚钱?先把这几条刻进骨子里
现在我账户慢慢回了血,不是靠运气,是摔了无数次后总结的教训。给新韭菜几句掏心窝的话:
一、SAR 指标:新手的 “保命符”,买卖点简单到 “不用动脑”很多人觉得指标越复杂越厉害,其实 SAR 指标才是 “藏在民间的高手”。它长这样:一个个小点点跟着币价走,价格在点上方就是涨,在点下方就是跌,简单到 5 分钟就能学会。
用 SAR 判断 “多空”,比 MACD 靠谱 10 倍
价格在 SAR 点上方(点点在 K 线下方),是 “多头市场”,别急着卖,哪怕中途回调,只要没跌破 SAR 点,就继续拿着。2021 年以太坊从 2000 涨到 4000,SAR 点一直跟在下方,我靠着 “不破点不卖”,多赚了 100 万。
价格跌破 SAR 点(点点跑到 K 线上方),是 “空头市场”,必须卖。去年比特币从 6.9 万跌到 3 万,SAR 点在 5 万时就 “翻到上方”,我果断清仓,躲过了后面的腰斩。
记住这 2 个 “角度” 信号,避开 80% 的坑
SAR 点向上跑的角度大于 45 度,说明涨得猛,别急着卖(比如 2023 年 SOL 从 20 涨到 100,SAR 点几乎垂直向上,这时候卖就是丢钱);
SAR 点向下跑的角度大于 45 度,说明跌得狠,千万别抄底(比如 2022 年 LUNA 崩盘,SAR 点角度接近 90 度,抄底的人全爆仓了)。
关键提醒:SAR 在 “震荡行情” 里会失灵(点点反复变),这时候别操作,等趋势明确了再说 —— 它的强项是 “抓趋势”,不是 “猜震荡”。二、支撑位和压力位:看懂这两个点,利润多赚 30%很多人买了币不知道在哪卖,卖了又不知道在哪买,其实就差 “两个点”:支撑位(跌不动的地方)和压力位(涨不动的地方)。
支撑位跌破了,就变成压力位;压力位突破了,就变成支撑位
比如某币在 6800 元反复涨不上去(3 次冲击都失败),这就是 “压力位”;后来带着巨量跌穿 6000 元(支撑位),那 6000 元就成了新的压力位 —— 再涨回 6000 时,会遇到很多套牢盘抛售,很难过去。
我去年操作 FIL 时,就靠这个规律:它在 40 美元有 3 次支撑(跌到此位就反弹),我每次都在 40 美元买,涨到 50 美元(压力位)卖,来回 3 次赚了 60%。
判断 “真假突破”,就看 “成交量”
压力位被突破时,成交量必须放大(比平时大 2 倍以上),才是 “真突破”,可以加仓;如果没放量,就是 “假突破”,赶紧卖。比如今年 BTC 突破 4 万美元时,成交量是平时的 3 倍,我果断加仓,后面涨到 5 万多,多赚了 20 万。
三、布林带:横盘时 “猜方向” 的神器,变盘前必看
横盘行情最让人头疼:买了不涨,卖了就涨。但布林带能帮你提前 “嗅到” 大行情 —— 它就像一个 “松紧带”,收窄时准备变盘,开口时趋势来了。
布林带收窄到 “快粘在一起”,马上要有大动作
币价横盘,布林带的上轨、中轨、下轨挤成一条线,说明多空双方 “打累了”,马上要分胜负。这时候千万别开杠杆,也别做短线(手续费都赚不回),等它向上下突破再动手 —— 突破时幅度越大,后面行情越猛(比如 2023 年比特币横盘 1 个月,布林带收窄后暴涨 30%)。
开口放大时,看位置定买卖
高位开口放大后开始收缩,是 “卖信号”(比如币价涨了 3 倍,布林带开口到最大,突然收窄,后面大概率跌);
低位开口放大,且币价从中轨往上跑,是 “买信号”(比如币价跌了 50%,布林带收窄后突然开口,中轨向上拐,这时候买胜率高)。
提醒:布林带滞后性强(价格动了它才动),别用它猜 “反转”,只用它判断 “趋势会不会延续”。四、量能:成交量才是 “真信号”,其他都是 “骗炮”很多人看 K 线涨跌,却忽略了 “成交量”(下面的红绿柱子)。其实币圈 90% 的 “暴涨暴跌”,都是 “量能” 说了算 —— 没量的涨跌,都是庄家在 “自己玩”。
记住这 4 句口诀,胜过 100 个指标
高位放量必跌:币价涨了很多(比如翻了 5 倍),突然成交量放大(柱子比平时高 3 倍),不管 K 线多好看,赶紧卖(庄家在出货);
低位放量可买:币价跌了很多(比如跌了 70%),成交量突然放大,且不再创新低,这是 “资金进场”,可以分批买(2022 年比特币跌到 1.5 万时放量,我加仓后赚了 3 倍);
无量上涨是 “骗炮”:币价涨了但成交量没放大(柱子还是矮矮的),大概率是庄家 “自拉自唱”,涨得快跌得更快,别追;
量价背离要小心:币价创新高,但成交量比上次高点时小(柱子变矮),说明 “买盘跟不上了”,该卖了(比如 2021 年比特币涨到 6.9 万,量能比前高小,我清仓后躲过暴跌)。
五、最后送你一套 “傻瓜交易法”,新手也能照做
把上面的工具串起来,就是一套简单到 “不用动脑” 的交易流程:
用 SAR 指标定方向:价格在 SAR 上方,只做多;在下方,只做空;
用支撑 / 压力位找点位:靠近支撑位 + SAR 在下方,买;靠近压力位 + SAR 在上方,卖;
用布林带等时机:横盘时布林带收窄,就等着突破;趋势中布林带开口,就顺着方向做;
用量能验真假:买之前看成交量,没放量就放弃,放量了再动手。
我用这套方法,去年在 SOL 上操作了 4 次,每次都赚 15%-30%,加起来翻了 2 倍 —— 复杂的指标只会让你犹豫,简单的规则才能让你果断。结尾:币圈赚钱的核心,是 “简单 + 执行”从爆仓到买别墅,我最大的感悟是:币圈不缺机会,缺的是 “能落地的方法”。SAR、支撑压力、布林带、量能…… 这些工具看着简单,却能帮你避开大多数坑
SPK4.63%
BTC1.34%
ETH2.65%
SOL1.91%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3
  • 分享
评论
0/400
GateUser-818419a6vip
· 07-23 17:42
请教 这个SAR指标你一般最多是看什么时间级别的?哪个时间级别比较好?
回复0
GateUser-818419a6vip
· 07-23 17:31
通过你的策略赢的话我会分你2%的佣金 愿好人一生平安 心想事成
回复0
合约赚钱是过程归零是结果vip
· 07-23 17:22
真的吗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