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推出生物识别电子护照,进行重大改革

印度,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在其数字化转型之旅中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推出带芯片的生物识别电子护照来实现国际旅行的现代化。印度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一起,部署了这一先进技术。这一转型是更广泛的数字化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加强边境安全、遏制身份盗窃,并加快公民的移民流程。

通过这一倡议,印度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的标准保持一致,使其护照技术与全球最佳实践接轨。这一举措为公民提供了更顺畅的旅行体验,并增强了印度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和技术能力国家的声誉。

印度的电子护照是一种现代旅行文件,结合了物理和电子特征。它包含一个射频识别(RFID)芯片和一个嵌入在护照封面内的天线,安全地存储持有人的个人信息和生物特征数据。这种先进的护照可以通过印刷在封面下方的小金色符号识别,表明电子芯片的存在。

该倡议始于2024年4月,作为改进版护照服务计划2.0的一部分。初步测试据报道在包括纳格普尔、布巴内斯瓦尔、查谟、帕纳吉、希姆拉、赖布尔、阿姆利则、斋普尔、钦奈、海得拉巴、苏拉特和兰契在内的选定城市进行。预计到2025年中期将完成全国范围的全面部署。

每本电子护照都配有嵌入式射频识别(RFID)芯片和集成在封底的天线。该芯片安全地存储持有人的个人和生物特征详细信息,例如数字面部图像、指纹、姓名、出生日期和护照号码。此信息由全局加密协议(如 Basic Access Control (BAC)、Passive Authentication (PA) 和 Extended Access Control (EAC))保护,确保强大的数据保护。

这些智能护照与自动边境控制系统兼容,通常称为电子门,这使得无接触身份验证成为可能。这一进步显著减少了移民检查站的处理时间,通过用快速的自动程序替代手动文件检查。

申请生物识别护照非常简单。公民可以通过护照服务门户网站启动申请流程,预约护照服务中心或指定邮局的时间,并亲自完成生物识别数据收集。所有生物识别护照均在纳西克的印度安全印刷厂国内生产,确保严格的数据隐私,同时支持政府的“印度制造”使命,维护国家利益。

印度推出生物识别电子护照标志着其数字旅行旅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未来的发展预计将包括基于移动的护照钱包、与Aadhaar和DigiLocker系统的整合、区块链支持的身份验证,甚至签证数据直接嵌入护照芯片中。

这一举措标志着向更智能、无纸化和无接触旅行生态系统的转变。通过拥抱这一数字创新,印度增强了其边境管理能力,并为其公民在未来几年创造更智能、更无缝的旅行体验铺平了道路。 根据联合国旅游署最近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24年约有14亿人进行了国际旅行,显示出接近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达到了疫情前记录的99%。与2023年相比,这标志着11%的增长,相当于约1.4亿名额外的国际游客到达。此次激增是由于强劲的疫情后旅行需求、主要出境市场的良好表现,以及亚太地区各个目的地旅游的持续复苏。

国际旅行的全球复苏促使许多国家/地区采用生物识别解决方案来安全地管理不断增长的旅客量。传统的机器可读护照更容易受到欺诈和未经授权的更改。相比之下,生物识别护照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大大降低了伪造和身份滥用的风险。

现有护照保持有效

政府目前签发的所有护照将保持有效,直到其指定的到期日期。公民没有必要提前更换现有护照。随着各个护照办公室配备必要的技术以签发电子护照,通过这些办公室提交申请的申请者将开始收到新的电子版本。

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护照推广正在分阶段实施,预计需要几个月才能覆盖全国所有护照办公室。电子护照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在于它能够更好地保护和验证护照持有人的个人信息。

每本电子护照将在护照册上以印刷形式存储持有人的详细信息,并在嵌入的芯片中以数字形式存储。该芯片包含可以被全球移民机关验证的加密签名数据,提供了对文件篡改、伪造和滥用的强有力保护。它还使得在边境检查点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身份验证。

支撑这个安全框架的核心技术是公钥基础设施(PKI),这对于验证存储在芯片上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PKI确保个人和生物识别信息保持安全,并且来源于合法渠道,为全球旅行文件提供了额外的信任层。

观看:数字代金券将如何促进日本旅游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