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tcoin Pizza Day#
15年前的今天,两张比萨饼以10,000 BTC的价格购买——标志着加密货币的首次现实世界使用。那笔传奇交易已成为比特币取得多大进展的象征。
现在,比特币突破了110,000美元,回顾反思是很难避免的。在这个新的历史新高点,你的比特币会成为下一个“披萨”吗?你会花掉它,还是继续HODL?
🔵 #BTC Market Cap Hits ATH#
根据CoinGecko的数据,比特币的总市值已超过2.16万亿美元,打破了2025年1月20日创下的2.1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你认为牛市正式回来了么?这次反弹在长期内可持续吗?你会现在获利了结,还是继续增加你的仓位?
🔵 #Is the Altcoin Rally Next?#
比特币突破了110,000美元的关口,达到了新的历史高点。这是否为山寨币赶上并反弹打开了大门?
目前,人工智能代理仍然是加密货币与主流叙事交汇处的核心主题。您认为哪些行业和代币最有可能率先起飞?
🔵 #GENIUSAct Motion Passed#
专注于稳定币的GENIUS法案已通过69票支持、31票反对的动议,正式进入修正阶段。随着稳定币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立法可能给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使用上述建议的主题发布内容,分享您的见解和交易策略——每天发布都能获得社区成长积分!
📌 每日发布
Web3 AI 的 infra 构建和应用构建征程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
撰文:Haotian
最近,密集和不少 web3AI Build 一线的开发者聊了聊,发现围绕 web3AI infra 做事儿比想象中要复杂太多:
1)目前大部分 web3 活跃的 AI 项目都普遍 MEME 化,吹嘘了大把无法实现和落地的故事,关键是通过快速发币切入市场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和流动性,以及短期泡沫破裂后的一地鸡毛(负 EV)。主要由于 AI + Crypto 的叙事过于性感了,同时它的实际落地应用挑战又太大,一开始自然就成了靠叙事发币的泡沫重灾区;
2)web3AI infra 本质上是对 web2 AI infra 的一次重构,大多数时间都吃力不讨好。就好比当初 Crypto 以去中心化之名挑战中心化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做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都被诟病重复建设无意义,直到后续 DeFi 应用场景的落地找到了一些价值捕获点。
目前 web3AI 的困局无异于当初提去中心化 Crypto 愿景一样。大部分人还是习惯轻飘飘地说一句「web3AI 有啥用」?但别忘了,去中心化算力聚合和分布式推理以及分布式数据标注网络等等都能在训练成本、性能和实用性上找到切入场景,只能说,前路路阻且长,但意义重大;
3)web3AI infra 的搭建和拓展试错期成本较大,需要较强的理性主义支撑。比如都知道 web3AI 需要数据层的构建,但清洗庞大的链上和非链上数据需要大量服务器运维和开发成本,同时成熟的 web3AI API 接入成本以及算力、算法微调等也都需要成本,这些成本投入若聚焦在 Agent 应用,倒可以快速有商业变现模式探索出来,但如果聚焦到 infra 层面,在当前技术叙事不那么受欢迎的市场背景下,对于很多开发者团队而言都是挑战。
更麻烦的是,与传统 web2 基础设施不同,web3 AI 还要解决链下数据与链上验证的协同问题、P2P 网络下的模型分发与更新机制、以及用 Tokenomics 激励替代传统商业模式的复杂设计等等。而资本的短视和市场偏好投机的氛围,让一些热钱都流到了纯粹为了蹭热点而匆忙上线的 Agent 应用,导致真正在基础设施层耕耘的团队反而难获足够支持。
4)web3AI infra 兼容「黑盒」属性的大模型存在的幻觉问题,使其在特定场景下的安全性和可信性挑战巨大。看到 @SlowMist_Team
最近在 MCP 安全漏洞方面的输出,感觉围绕 MCP 的专业安全审计,已经可以支撑慢雾未来作为 AI 审计公司的定位了。这只是一个具象案例,验证了 AI LLMs 作为基础数据源接入 web3 AI infra 存在的种种未知安全挑战。但围绕 web3 AI infra 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此外还有通过 web3 密码学验证和链上共识机制搭建的可验证计算框架,来确保 AI 推理过程可被追溯和验证的方向等等。
事实上,AI 的可信验证和计算框架,才是 web3AI infra 要攻克的核心领域。目前的大模型在处理金融、医疗、法律等高敏感度信息时,由于无法提供推理过程的可验证性,使得专业领域的采用率大幅受限。web3 AI infra 的成熟,比如 zkVM 底层、去中心化 Oracle 网络,去中心化 Memory 解决方案等等可以为 AI 构建一套可验证可证明的计算框架,从根本上帮助 AI 实现垂类场景的快速拓展。
以上。
web3AI 的 infra 构建和应用构建征程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谁能真正构建出解决现实问题的 infra 和应用生态,谁能在 Go-To-Market 的过程中平衡炒作和价值的关系,谁能在保持技术前瞻性的同时找到切实的商业闭环,谁才能成为行业真正笑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