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ros:主打高性能與 RWA 上鏈的模塊化 L1

撰文:KarenZ,Foresight News

5 月 16 日,由螞蟻集團前高管創業的 EVM 兼容 Layer1 項目 Pharos 宣布正式啓動測試網。

作爲主打高性能與 RWA 上鏈的模塊化區塊鏈,其宣稱可實現 30,000 TPS 與 1 秒最終確認的交易性能,另外,基於區塊鏈的可驗證存儲解決方案可使存儲成本節省 80.3%,引發市場對新一代 Web3 基礎設施的關注。本文將從團隊背景、技術架構、生態布局及交互方式等維度展開介紹。

團隊背景

Pharos 的核心團隊由螞蟻集團前區塊鏈骨幹以及 Web3 頭部項目前高管組成:

創始人 Alex Zhang(張輝):螞蟻區塊鏈前 CTO、螞蟻集團 Web3 項目 ZAN 前 CEO、阿裏達摩院區塊鏈實驗室負責人。

聯合創始人兼 CTO Wish Wu:曾任螞蟻集團 Web3 項目 ZAN 的首席戰略官。

CMO Laura Serein:曾任職於 Solana 和 PayPal Crypto 和 Visa。

生態系統主管 Wilguish:曾任職於 Wormhole。

Pharos 目前正在招聘高級區塊鏈工程師(C++)、社交媒體主管、Web3 研究實習生、區塊鏈研發實習生(C++)等崗位。

融資方面,2024 年 11 月份,Pharos 宣布完成 8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Lightspeed Faction 和 Hack VC 領投,SNZ Capital、Reforge、Dispersion Capital、Hash Global、Generative Ventures、Legend Star(聯想之星,聯想控股的早期投資和孵化板塊)、MH Ventures、Zion 和 Chorus One 等參投。當時,Pharos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 Zhang 向 The Block 透露本輪融資於 7 月開始募集,並於 9 月完成融資,採用簡單未來股權協議(SAFE)的形式,並附帶代幣認股權證。

2025 年 3 月份,Pharos 還啓動了 2000 萬美元生態系統資助計劃,旨在通過爲有助於 Pharos 技術進步和應用的項目提供資金和支持,促進生態系統內的創新和增長。

另外,據研究員@WorldOfMercek,Pharos 會在三季度發布主網,屆時 3 億美元的可再生能源 RWA 資產會投入使用(@_FORAB 通過同行間也得知,Pharos 已經獲得了 3 億 RWA 資產的承諾),四季度啓動 SPN 和優化 RWA 環境,2026 年擴展新的資產類型並且引入更多機構合作夥伴。

Pharos 架構如何?

Pharos 是一個兼容 EVM 的模塊化和全棧並行 L1 區塊鏈網路,專注於高吞吐、低延遲、可擴展性,並支持異構計算和跨鏈互操作。其核心目標是爲 Web3 應用提供企業級基礎設施,同時支持 RWA 和 DeFi 的融合。從 Pharos 文檔資料來看,Pharos 框架類似於 Cosmos SDK,支持在此基礎設施上構建 L1 或 L2。

宏觀系統方面來看,Pharos 採用三層架構設計:

一、L1-Base(基礎層):提供數據可用性與硬件加速能力。

二、L1-Core(核心層):高性能全球分布式區塊鏈網路,由去中心化節點驅動。

三、L1-Extension(擴展層):基於 L1-Core 的模塊化擴展層,支持網路在三個維度上的網路擴展:

利用異構計算創建定制化的特殊處理網路(Special Processing Networks, SPNs):支持運行區塊鏈網路、側鏈或非區塊鏈應用程序(類似子網),如 HFT 、 ZKML 和 AI 模型 。

原生再質押:驗證者可將主網質押代幣再質押至 SPNs,實現安全共享、質押獎勵分配與罰沒機制。

跨 SPN 互操作:通過跨 SPN 協議實現不同網路間的資產與數據無縫流轉,支持基礎設施型、中間件型與應用型 SPN 的協同,構建高度模塊化的可組合生態。

從功能模塊方面來看,Pharos 模塊化區塊鏈堆棧分爲共識層、執行層、結算及再質押層以及數據可用性層。

共識層:Pharos 支持多種共識模型,包括 PBFT、PoS 和 PoA,並確保 SPN 和主網絡之間的有效通信和驗證。Pharos 網路拓撲和共識機制利用三種基本節點類型: 驗證器節點 、 完整節點和中繼器節點 。其中,驗證者節點基於拜佔庭容錯(BFT)權益證明協議運行,確保網路安全並高效處理用戶交易。除了交易費和質押獎勵外,驗證者還可以通過再質押獲得額外收益。全節點和中繼節點支持區塊鏈數據的分發,並提供狀態同步、並行提示生成、索引、查詢和 API 等服務。

執行層:有調度器和執行器兩個關鍵組件,其中,調度器是並行調度和執行交易的核心組件,利用優化算法實現最大並行度和最小衝突;執行器採用雙虛擬機(EVM 和 WASM)引擎,可快速靈活地執行智能合約。Pharos 還利用樂觀執行和「Pipeline Finality」算法,允許執行結果快速匯集並有效地確定最終狀態。Pipeline Finality 算法中,Pharos 優先考慮交易最終性,提升用戶體驗,還爲每個區塊設置最大最終時間。

來源:Pharos

結算及再抵押層:主網絡中的驗證者可參與 SPN 再質押,從而增強 SPN 和主網絡雙重獎勵。使用 Pharos 再質押協議可以快速啓動 SPN,從而確保共享安全性、資源池化並激勵驗證者。

除此之外,Pharos 支持多資產協議,並可與 Babylon 和 Eigenlayer 等再抵押協議無縫集成,從而擴展整個網路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數據可用性層:採用認證數據結構(ADS)實現高吞吐低延遲存儲。Pharos 表示,其基於區塊鏈的可驗證存儲解決方案的的吞吐量最高可提升 15.8 倍 , 存儲成本節省 80.3%。對於 SPN, 跨 SPN 協議與原生重新質押相結合,官方稱可實現秒級最終確定性。

另外,Pharos Gas 模型沿用以太坊 Gas 機制,兼容 EIP-1559(基礎費用 + 優先費用)。基礎費用是動態的,在每個 epoch 重新計算。

Pharos 的生態潛力與應用場景

Pharos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 Zhang 曾向 The Block 透露,實時支付和 RWA 是 Pharos 優先考慮的兩個主要用例。Pharos 還與螞蟻集團旗下螞蟻數字科技的 Web3 品牌 ZAN 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旨在共同開發以節點服務、安全和硬件爲重點的 Web3 基礎設施。Alex Zhang 強調,與 ZAN 的合作將專注於 RWA 用例,而與全球穩定幣支付網絡(WSPN)的另一項合作也將專注於穩定幣支付用例。

根據 Pharos 官網描述,Pharos 具有以下使用場景:

機構級 RWA 代幣化:通過 zkDID 認證與鏈上 / 鏈下信用體系,支持可再生能源、房地產、供應鏈金融等資產上鏈。Pharos CTO 曾表示,Pharos 的 RWA 應用就是希望用可信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爲資產定價,而不是中心化的金融機構。

全鏈中央限價訂單簿合約或現貨 DEX:支持止盈、止損、時間加權平均價格(TWAP)等高級訂單類型 。

實時支付:依托 1 秒最終性與極低交易成本,幫助實現無縫混合支付系統。

可擴展 DePIN

多虛擬機下統一流動性:支持 EVM 與 WASM 智能合約跨虛擬機互操作,開發者可在統一帳戶體系下構建跨鏈應用,降低多鏈部署成本。

如何交互?

考慮到 Pharos 在去年的種子輪融資中採用 SAFE 形式,並附帶代幣認股權證,而且測試網已部署原生代幣 PHRS 作爲網絡費用,因此我們可以合理預期 Pharos 將推出其原生代幣。Pharos 官推表示,Pharos 測試網上線 24 小時內,有超過 11 萬名真實用戶。

Pharos 具體交互策略如下:

1、連接錢包:

2、水龍頭測試幣領取:

下拉頁面,每 24 小時可領取 0.2 PHRS(需人機身分驗證)。

在 ZAN( 24 小時可領取 0.2 PHRS(需註冊)。

在 水龍頭認領 USDC 或者 USDT(筆者領取失敗)。

3、完成鏈上任務和社交任務。(experience)

鏈上任務包括:

在 Zenith 上兌換代幣(

將 PHRS 代幣轉給其他地址;

邀請朋友。

4、之後探索 Pharos 其他生態項目。(ecosystem)

Pharos 的挑戰與機遇

Pharos 憑藉螞蟻系原核心成員的技術積累與資源整合能力,在 RWA 上鏈、高性能 DeFi 等領域或將展現出差異化競爭力。其模塊化架構與 SPNs 設計爲企業級應用提供了靈活的定制空間,而 EVM 兼容性則降低了開發者遷移門檻。然而,如何平衡性能與去中心化、應對監管合規要求(尤其在 RWA 領域),以及構建可持續的代幣經濟模型,將是其主網上線後面臨的關鍵挑戰。

隨着測試網的全面開放,Pharos 能否在 Web3 基建賽道佔據一席之地,取決於技術落地速度、生態合作夥伴的拓展效率,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的接受度。若能兌現其性能承諾,並打通 RWA 與 DeFi 的價值閉環,其有望成爲連結現實資產與區塊鏈世界的核心樞紐。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