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動態大使專屬發帖福利任務第二期報名正式開啓!🏆 首期獲獎名單將於5月26日公布!
報名連結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722
報名時間 🕙 5月23日11:00 - 5月26日 24:00 UTC+8
✍️ 5月26日 — 6月1日期間每日發帖,根據帖子內容評級瓜分 $300 獎池
🎁 獎勵詳情:
一、S級周度排名獎
S級:每週7日均完成發帖且整體帖子內容質量分數>90分可獲S級,挑選2名優質內容大使每人$50手續費返現券。
二、A/B 等級瓜分獎
根據各位動態大使發帖數量及帖子內容質量獲評等級,按評定等級獲獎:
A級:每週至少5日完成發帖且整體帖子內容質量90>分數>80可獲A級,從A級用戶中選出5名大使每人$20手續費返現券
B級:每週至少3日完成發帖且整體帖子內容質量80>分數>60可獲B級,從B級用戶中選出10名大使每人$10手續費返現券
📍 活動規則:
1.每週至少3日完成發帖才有機會獲獎。
2.根據發帖天數和整體發帖內容質量分數給予等級判定,分爲S/A/B等級,在各等級下選擇幸運大使獲獎。
💡 帖子評分標準:
1.每帖不少於30字。
2.內容需原創、有獨立見解,具備深度和邏輯性。
3.鼓勵發布市場行情、交易知識、幣種研究等主題,使用圖例或視頻可提高評分。
4.禁止發布FUD、抄襲或詆毀內容
應用鏈崛起,L1 會成爲廉價商品嗎?
撰文:@0x_Arcana,加密研究院
編譯:律動小 deep
編者按:「胖應用論」認爲,隨着區塊空間成本趨近於零,L1 區塊鏈從壟斷轉爲商品化,價值將從基礎協議層(如以太坊、Solana)轉向應用層。成功的應用通過垂直整合、控制訂單流和 MEV 捕獲更多收入,成爲主權應用鏈。市場正重新定價 L1/L2,未來贏家將是靠近需求、專注實用性的應用,而非追求高 TPS 的鏈。
以下爲原文內容(爲便於閱讀理解,原內容有所整編):
加密基礎設施階段正進入一個後邊際成本世界。如同帶寬和算力一樣,區塊空間的價格將迅速趨向於零。唯一能夠存活的鏈是那些能夠:
但在這種新環境下,L1 不再是憑藉早期優勢或原生生態定義的壟斷者。相反,它們已成爲商品——基於性能、互操作性和成本效率競爭經濟活動的可互換工具。
它們的價值現在取決於它們能否很好地嵌入應用流程,並提供不可或缺或無法外包的服務。曾經推動高估值的「協議溢價」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對真實效用和性能的需求。當前許多 L1/L2 的市場重新定價正反映了這一趨勢。
圖表包括:BERA、MOVE、SCR、STRK
胖協議論錯了嗎?
2016 年,Joel Monegro 提出了胖協議論,指出在加密網路中,大部分價值集中在基礎協議層(以太坊、Solana 等),而非應用層。這與 Web2 模式截然不同,在 Web2 中,Facebook、Google 和 Amazon 等應用捕獲了大部分價值,而 HTTP、TCP/IP 等協議則被商品化。
胖協議論在過去八年中確實是正確的。這可以通過基礎設施與應用在估值與收入倍數的巨大差異看出。平均來看,相對於收入,應用的交易估值仍遠低於基礎設施。
在這種模式下,加密基礎設施獲得了大量資金和風險投資。事實上,這種情況如此普遍,以至於創始人和開發者幾乎被激勵去推出另一個替代 L1 或通用 Rollup,因爲他們知道風險資本會隨時支持。
我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提到,數據可用性(DA)正在商品化,並不可避免地趨向於零。基於同樣的邏輯,我們可以假設基礎設施堆棧的所有部分最終都將被商品化並被提取價值。原因何在?
胖應用論:應用意識到通過成爲主權「應用鏈」並垂直整合整個堆棧,可以捕獲更多價值。
應用特定排序:應用可以控制自己的交易排序和包含流程。這是那些不想從零開始構建應用鏈的應用的替代路徑。
胖應用論
胖應用論認爲,成功的加密應用將比底層區塊鏈協議捕獲更多價值。簡單理由是:應用是商業實體,而商業實體優先考慮最大化收入。
空間中最成功的應用是那些持續產生收入的應用,例如:pumpfun、Hyperliquid、Jupiter 和 Uniswap。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手續費收入。這些商業實體希望控制自己的訂單流和 MEV 捕獲,或者在許多情況下,成爲主權應用鏈,這是完全合理的。
垂直整合似乎是應用堵住價值泄漏的最經濟有效的方向。隨着應用規模的增長,不這樣做的機會成本只會增加。這對應用來說是好事,但對以太坊等底層基礎設施卻不盡然。我們已經在 Unichain 和 JupNet 中看到了這種趨勢的明顯跡象。
協議層還剩下什麼?
關於基礎協議層未來價值積累的猜測,存在兩種觀點:
基礎費用和交易費用將隨時間趨向於零。MEV 作爲僅剩的收入來源,將被尋求內化所有價值的應用抽象化。協議層(例如以太坊、Solana)將作爲結算層提供價值,但無法捕獲任何價值——類似於 HTTP 和 TCP/IP。
廉價區塊空間將導致需求增加和應用激增。交易量將因此增加,以抵消低基礎費用,並將價值重新累積到協議層。
讓我們拆解第一個場景:
可能的發生的一系列: · SOL 超越 ETH · 我們都意識到沒有誰是特殊的,只是技術 · SOL 被超越 · L1 的價值爲世界提供越來越多,但其代幣捕獲的價值相對減少 · BTC 稱王
這種觀點基於基礎設施完全商品化的假設。無論數據可用性、費用還是計算成本如何,所有堆棧部分都將隨時間趨向於零。Rollup 和 DA 層的廉價且豐富的區塊空間正在侵蝕以太坊的交易壟斷地位。
基於 Blob 的數據包含(EIP-4844)將執行與結算解耦,L2 選擇替代 DA 解決方案,使得排序和數據存儲的剩餘價值在過去一年中進一步減少。
但這一方向的主要證據是 L1 區塊提議者捕獲的 MEV 份額下降。2024 年,大部分 MEV 通過 Flashbots 等系統被搜索者和中繼者捕獲,而非以太坊驗證者。目前,90% 的以太坊區塊通過 MEV-Boost 提議,其中相當一部分通過 Flashbots 關聯的中繼處理。
這還未考慮像 CoW Swap 這樣的應用,它們使用求解器網路在鏈下處理匹配和執行,完全繞過公共內存池及其相關的 MEV。
第二個場景高度依賴於近零費用帶來的需求和交易量的激增。它假設廉價區塊空間的豐富將導致消費增加,而非通縮效應。
正如計算成本下降催生了互聯網熱潮,交易費用的降低將解鎖新的應用類別和用例。這裏的主要類比是,通用計算和協調層更類似於 AWS 或 Linux,而非 HTTP。以太坊和 Solana 不僅僅是「結算」交易,而是支持大規模可編程狀態協調。
隨着使用量增長和成本壁壘降低,這種支持無需信任的計算能力變得更有價值,而非更少。低費用不會將價值推向零,而是擴大了區塊空間的可尋址市場。
代幣估值——這對我的投資意味着什麼?
如果要總結一點,那就是:資本分配將以一種對 2016/17 年以來許多人來說陌生的方式發生轉變。
胖協議論不幸地植入了一種由數億美元風險投資補貼的 L1 溢價假象。然而,我們目前正處於價值分配曲線的拐點,應用的收入相對於協議層的增長顯而易見。
胖應用論 > 胖協議論
在 L1 估值方面,我們已經濫用敘事,以至於這些代幣在 TGE 後不再能維持價格。數億美元的融資和主網上線前的十億美元估值已成爲 L1/L2 的常態。大多數新協議的共同趨勢是:價格只跌不漲。
這並不是說基礎設施會變得無關緊要;但市場正在成熟的跡象顯而易見。然而,L1/L2 的交易已飽和。低流通量、高 FDV 的情緒反映了這一點。新推出的 L1 的 FDV 比上一周期的要高出幾個數量級。Monad、Bera 和 Story Protocol 在上線前均籌集了九位數資金,而 Solana 僅爲 4500 萬美元(還包括公開代幣銷售)。
下一個週期不會由鏈競相達到 10 萬 TPS 引領。它將由專注於使用而非架構、可持續性而非投機炒作的專注且可組合的應用驅動。贏家將是那些最靠近需求來源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