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 RWA(Real World Asset,真實世界資產)領域的代表性代幣,OM 近期經歷了戲劇性的市場波動。從市值數十億美元的巔峯到單日暴跌 90% 的崩盤,再到技術升級與生態合作的復蘇信號,OM 代幣的動態不僅牽動投資者神經,更折射出 RWA 賽道的潛在風險與長期價值。
2025 年 4 月 13 日,OM 代幣價格在亞洲凌晨時段從 6.3 美元閃崩至 0.37 美元,跌幅超過 90%,市值蒸發約 50 億美元。此次事件被部分投資者稱爲“自 LUNA 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崩盤”,並引發市場對 RWA 項目流動性與治理透明度的廣泛質疑。
根據鏈上數據分析,暴跌前有 17 個錢包向交易所轉移了 4360 萬枚 OM(約 2.27 億美元),疑似與投資方 Laser Digital 相關。盡管 MANTRA 團隊否認參與拋售,有社區觀點指出,代幣集中度偏高、交易所流動性不足是崩盤主因,尤其是在低流動性時段的大規模清算放大了拋壓。
面對崩盤,MANTRA 將責任歸咎於中心化交易所(CEX)的“魯莽強制清算”,並強調代幣經濟模型未發生改變,團隊代幣仍處於鎖倉狀態。
爭議背後,MANTRA 的治理模式受到拷問。香港法院此前已要求其披露財務記錄,以調查挪用資金指控。盡管項目方在崩盤後宣布回購與銷毀計劃,但具體細節缺失,市場信心恢復緩慢。
OM 的動蕩凸顯了 RWA 項目的雙重特性:
OM 的復蘇之路取決於三大關鍵:
OM 代幣的跌宕歷程,既是 RWA 賽道早期發展階段的縮影,也爲投資者提供了重要警示:在擁抱區塊鏈賦能實體資產的願景時,需審慎評估流動性風險、項目治理與市場週期。隨着技術迭代與監管框架完善,OM 能否真正成爲 RWA 基礎設施的標杆,仍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