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美国稳定币监管草案通过:逐位分享解析储备要求、风险控制与创新路径对

robot
摘要生成中

稳定币作为区块链与金融融合的关键,其监管框架在全球备受关注。香港与美国在资产储备、风险控制及创新方面的监管路径各有特色。本文基于近期Space讨论,整理圆币科技CEO Rita Liu、胜利证券生态合伙人Paolo Chen、华嬴证券Web3合伙人林俊傑、曼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邵嘉碘及EX.IO联合创始人吴晨的分享,逐一剖析两地监管差异及未来趋势。

Rita Liu(圆币科技CEO):香港监管的前瞻性与灵活性

Rita Liu指出,香港的《法币稳定币监管法案》已进入发牌阶段,走在全球前列。香港在储备资产方面展现三大特点:一是不限锚定币种,允许美元、欧元、离岸人民币等多币种挂钩,区别于新加坡的单一币种限制;二是储备资产需为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受监管机构发行的债券及其代币化形式(如代币化美债);三是明确接受现实资产代币化(RWA),体现对区块链创新的支持。此外,香港设定2500万港元资本金门槛(银行类机构豁免),要求发行方设立本地CEO、替代CEO及稳定币经理,均为香港常住居民,确保属地化监管。Rita强调,香港禁止算法稳定币,聚焦法币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并禁止发行方向持币人支付利息,监管目标清晰。她看好香港通过RWA和多币种发行推动金融融合,预计稳定币将在“第三代支付”中重塑跨境结算体系,结合公链(如以太坊)和跨链技术实现高效点对点支付。

Paolo Chen(胜利证券生态合伙人):RWA创新与算法稳定币风险

Paolo Chen表示,胜利证券作为香港虚拟资产领域最活跃的券商,交易量居本地首位,并正孵化合规持牌交易所平台。在稳定币与RWA领域,胜利证券与寻鹰集团、蚂蚁国际合作推出以新能源换电为底层资产的RWA项目,探索链上应用。他认为,香港的监管框架通过支持RWA和多币种挂钩,展现对Web3生态的开放态度,而美国推出稳定币法案更多出于维护美元地位的战略考量。针对算法稳定币,Paolo以Luna/UST的“死亡螺旋”为例,指出其缺乏足额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的抵押资产,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外溢。因此,香港等主流法域禁止算法稳定币,优先保障金融稳定。

林俊傑(华嬴证券Web3合伙人):代币化资产的实践与支付场景扩展

林俊傑分享,华嬴证券作为香港较早布局虚拟资产的机构,联合华夏基金与渣打银行发行香港首个代币化货币基金产品,视为本地稳定币发展的重要尝试。该产品计划应用于回购交易等场景,为稳定币在支付与金融工具领域的应用铺路。他认为,香港凭借联系汇率制和金融储备优势,适合发行多币种稳定币,特别是在跨境贸易等场景中潜力巨大。相比之下,美国州级监管碎片化,限制了稳定币的跨境扩展。林俊傑指出,稳定币虽可能削弱传统银行的支付职能,但借贷等核心业务仍难被取代,未来需探索如何将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纳入监管。

邵嘉碘(曼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香港监管的细化与算法稳定币的全球禁令

邵嘉碘律师补充,香港稳定币监管条例在资本要求、人员配置及零售销售规范等方面更为细化,相较美国仍处草案阶段的法案更具可操作性。例如,香港要求发行人设立本地管理团队,仅持牌发行人可向零售用户销售稳定币或进行广告宣传。关于算法稳定币,邵律师指出,包括香港、欧盟、新加坡、日本、美国在内的主要法域普遍禁止,原因在于Luna/UST事件暴露其在市场波动中的“死亡螺旋”风险,难以满足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监管要求。对于生息稳定币,香港将其排除在法币稳定币框架外,归入银行法或证券法监管,体现监管清晰性。

吴晨(EX.IO联合创始人兼CEO):美国监管碎片化与系统性风险隐忧

吴晨分析,美国拟议的《Genius稳定币法案》设立100亿美元门槛,分为两级监管,可能为科技巨头(如推特、谷歌)发行稳定币开路。若法案通过,小型发行人将面临较宽松监管,但大型企业发币可能引发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挤兑风险。他指出,美国监管碎片化(联邦与州并存)导致套利空间,限制了稳定币在跨境场景的扩展。结合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的角色,吴晨认为,监管不一致将阻碍科技公司稳定币的规模化发展,短期内难以取代传统银行职能。

Rita Liu(圆币科技CEO)补充:第三代支付与多链生态

Rita Liu进一步提出,稳定币市场应“百花齐放”,满足巨大的跨境支付需求。她将支付体系分为三代:第一代依赖SWIFT和中介银行;第二代由Fintech通过资金池对敲加速结算;第三代以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及代币化存款为核心,构建高效跨境支付网络。香港条例不限制稳定币币种,港元、美元、离岸人民币均可合规发行。Rita透露,圆币科技优先选择以太坊发行稳定币,并看好多链与跨链架构在支付场景的应用。她强调,监管将趋于属地化,在香港服务的稳定币项目需取得本地牌照,RWA上链将推动资金向区块链迁移。

结语

香港与美国在稳定币监管上各有侧重:香港以灵活的币种选择、RWA支持和高准入门槛吸引Web3生态;美国依托美元优势和严格披露维护市场主导地位。风险控制方面,香港注重前置防范,美国依赖事后追责;创新层面,香港推动RWA与金融融合,美国以技术迭代巩固市场。未来,稳定币将在跨境支付、贸易等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两地监管路径的融合与竞争将推动全球金融数字化转型。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