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值第 1️⃣ 1️⃣ 期夏季抽奖大狂欢火热进行中!
立即抽奖,iPhone16 Pro Max和精美周边等你拿!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1
🎁 100%中奖,在动态完成发帖、点赞、评论、社群发言等成长值任务
抽取iPhone16 Pro Max 512G、Gate品牌卫衣、速干运动套装、人气代币、合约体验券等超多好礼!
集齐两片碎片轻松兑周边,福利抱回家!
截止于6月4日 24:00 UTC+8,快来试试手气!
更多: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185
当我们谈论RWA资产上链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撰文:邵嘉碘、刘红林;曼昆
2025年的Web3圈子,最不缺的就是“风口”。继DeFi、NFT、元宇宙、meme之后,RWA突然成了顶流——满屏都是“资产上链重构金融体系”“万亿市场新蓝海”的口号,各种RWA行业协会、峰会、联盟、论坛如癌细胞般裂变,比真正落地的RWA项目多了整整几十倍。连村口卖煎饼的大爷都听说“把房子上链能全球卖”,但对不起,今天必须泼盆冷水:当你跟着喊“RWA资产上链”时,可能连自己在聊什么都没搞懂。
先破第一个迷思:RWA不是“新物种”,只是“换了账本的老钱”
别被“Web3创新”的包装唬住了。你在支付宝买的基金、股票软件里的A股、银行APP的债券,本质上都是“现实资产通证化”——股票是股权的数字凭证,基金是资产组合的份额凭证,债券是债权的电子化记录。区别仅仅在于:传统金融的通证存在银行、券商的中心化数据库里,而RWA的通证存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账本上。就像把账本从Excel换成了Google Docs,核心还是记账,只是记账方式变了。
但现在很多人把这事说得像“人类第一次发现火”:“哇!区块链让资产上链了!”拜托,股票早在17世纪就实现了“资产通证化”,只不过当时用的是纸质凭证,后来变成电子数据。RWA本质上是“通证化2.0”,把凭证从中心化数据库搬到了链上,多了不可篡改、去中心化验证的特性,但底层逻辑还是“用数字凭证代表权益”。
举个直白的例子:你买了腾讯的股票,券商APP里显示你持有100股,这100股就是腾讯股权的通证,存在券商的数据库里;如果腾讯发行RWA股权,你在区块链上收到100个Token,本质上还是代表这100股股权,区别是这个Token可以在链上流转,而传统股票只能在交易所过户。所以别神话RWA,它不是“创造新资产”,而是“给老资产换了个更酷的账本”。
90%的人都搞错了重点:RWA的本质不是“数据上链”,更不是“资产上链”,而是“权益凭证上链”
现在满大街都是“数据上链=资产上链”的鬼话。有人说:“我把房产证扫描成PDF上链,这个房子就变成RWA了!”醒醒吧,你把房产证拍100张照片传到区块链,房子还是登记在房管局系统里,跟链上数据半毛钱关系没有。数据只是信息,而资产的核心是“权利”——你拥有房子,不是因为你有房产证照片,而是因为房管局的登记簿上写着你的名字,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还有人吹:“我们的Token1:1映射现实资产,持有Token就等于拥有资产!”这跟小孩过家家有啥区别?你画个“一百万Token”说代表楼下便利店,难道便利店就归你了?没有法律背书的“映射”都是空中楼阁。RWA的核心不是把资产本身搬到链上(房子搬不动,股权搬不了),而是把“证明你拥有资产的权益凭证”通证化——比如把股票、债券、产权证明等法律认可的权益凭证,转化为链上的Token。
划重点:资产的本质是“权利”,权利的载体是“法律认可的凭证”。动产靠合同和发票,不动产靠产权证,股权靠股东名册,债权靠债务合同。RWA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受法律保护的凭证”用区块链技术重新包装,让凭证的流转更高效、透明,但前提是:先有法律框架下的权利,再有链上的Token。如果跳过法律直接谈“资产上链”,纯属耍流氓。
别把“上链”当圣杯:没有法律撑腰,RWA就是“皇帝的新装”
区块链圈最爱说“代码即法律”,但在RWA领域,法律才是代码的爸爸。你持有比特币私钥就100%拥有比特币,因为比特币的“权利”完全由区块链代码定义;但RWA的Token代表的是现实资产,而现实资产的权利归属由各国法律说了算。比如你买了一个代表美国房产的RWA Token,结果开发商跑路了,你不能拿着私钥去美国法院起诉——美国法院首先要看:这个Token是否在当地法律框架下被认可为合法的权益凭证?你是否符合美国规定的“合格投资者”身份?你的购买流程是否遵守了美国的证券法规?
举个更扎心的例子:国内有人把一套北京的房子“上链”,发行1000个Token,每个Token代表0.1%的产权。
但根据中国法律,房产产权变更必须在不动产登记中心登记,链上的Token流转根本不算数。如果某天房主把房子卖了,Token持有者去法院维权,法院只会看房产证,不会看区块链上的记录——因为法律不认可这种“链上权益凭证”的合法性。
所以,RWA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法律建构问题:如何让链上的Token在现实法律体系中,成为被认可的权益凭证?这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权利锚定:Token必须对应现实中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比如股权、债权、物权),而不是空气。
合规框架:发行过程必须符合目标市场的监管要求(比如美国的SEC规定、中国香港的金融监管),否则就是非法发行证券。
争议解决:当Token代表的权利出现纠纷时,法律体系能否认可链上记录作为证据,能否保障持有者的权益。
那些脱离法律谈RWA的人,要么是不懂规矩的韭菜,要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骗子——毕竟,“去中心化、全球流通”的口号比“先搞定各国监管”好听多了。
RWA本质上是金融产品,别被“去中心化”迷惑了双眼
很多人把RWA吹成“颠覆金融的神器”,说它能让普通人投资海外房产、顶级私募、艺术品。但真相是:RWA就是金融工具的通证化,而金融天生带有地域性和监管枷锁。
首先,所有RWA都是“金融产品”。不管是房产抵押债券、企业应收账款,还是基金份额,本质上都是“用钱生钱”的工具,必须符合金融监管的核心逻辑:保护投资者、防范风险、维护市场稳定。比如美国规定,购买RWA类证券的投资者必须是“合格投资者”,中国则要求金融产品必须经过审批,不得向公众非法募集资金。那些宣称“任何人都能买RWA”的项目,要么在搞非法集资,要么在玩“监管套利”的危险游戏。
其次,金融的地域性决定了RWA很难“全球流通”。你在美国发行的房产RWA Token,到了中国可能被视为“境外证券”,未经批准不得向中国投资者销售;同样,中国的企业债权RWA,美国投资者可能因为监管限制无法购买。就算技术上实现了全球流转,法律层面的认可仍是巨大障碍——你能想象一个中国投资者拿着链上Token,去美国法院起诉一家违约的美国公司吗?先不说跨国诉讼的成本,单是“美国法院是否认可你持有token的合法性”就是个大问题。
更现实的是,金融风险不会因为“上链”而消失。传统金融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在RWA中照样存在,甚至可能因为“去中心化”变得更隐蔽。比如一个RWA项目用虚假资产抵押发行Token,链上的不可篡改特性反而会让骗局更难被揭穿——毕竟,数据是真的,但资产是假的。
警惕“RWA泡沫”:99%的讨论都是虚火,落地难在“最后一公里”
现在的RWA圈子,像极了2017年的ICO热潮:各种白皮书满天飞,中介数量比落地案例多,行业协会比项目方多。但真正能拿出合规、可操作的RWA案例的,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RWA的落地需要跨过三道“鬼门关”:
第一关:法律合规关
这是最难的一关。以美国为例,SEC把大部分RWA视为“证券”,必须遵守《证券法》,完成注册或获得豁免,否则就是违法。这意味着项目方需要聘请顶尖律师团队,花数百万美元搞定法律文件,还要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查。国内更严格,任何涉及“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发行”的行为,都必须经过金融监管部门审批,擅自发行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关:资产穿透关
RWA要让投资者信任,必须解决“资产真实性”问题。比如一个房产RWA,链上Token是否真的对应一套现实中的房产?产权是否清晰?有没有抵押?这需要专业的资产评估、尽职调查、法律确权,而不是靠白皮书里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就能搞定。很多项目号称“上链即确权”,但现实中,房产确权需要跑断腿,区块链只是记录结果,不能替代线下的法律流程。
第三关:投资者保护关
传统金融有一套成熟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比如证监会监管、银行托管、风险提示等。但RWA呢?去中心化的架构下,谁来监管项目方?谁来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赎回权?如果Token价格暴跌,投资者能像买基金一样赎回吗?如果资产底层造假,投资者有维权渠道吗?这些问题不解决,RWA永远只是“空中楼阁”。
更讽刺的是,现在很多RWA项目在规避监管上玩花样:比如把发行主体放在开曼群岛,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名义规避法律责任,声称“不受任何国家监管”。但现实是,只要你面向特定国家的投资者,就必须遵守当地法律——DAO不是法外之地,Token也不是“免罪金牌”。
RWA的未来:撕掉“神话”标签,回归“工具”本质
说了这么多“泼冷水”的话,并不是否定RWA的价值。相反,RWA确实有巨大的潜力:它能提高资产流转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让小众资产获得流动性,比如艺术品份额、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企业应收账款等。但前提是:去掉“区块链万能”的滤镜,老实实解决法律、监管、合规的核心问题。
未来的RWA应该是这样的:
合规先行:在特定法律框架下发行,比如美国的Reg D私募豁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先成为“合法的金融工具”,再谈“上链创新”。
技术辅助:区块链用来提高凭证流转效率、增强透明度,而不是颠覆法律体系。比如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分红、用链上数据做实时监管合规审查。
聚焦垂直场景:从标准化资产入手,比如基金、债券、商业票据、REITs,这些资产法律关系清晰,监管框架成熟,更容易落地。而不是一上来就搞“房产碎片化”“艺术品拆分”这种高复杂度、高监管风险的领域。
最重要的是,投资者需要清醒:RWA不是“躺赚”的神器,而是一种更高效的金融工具,同样需要风险评估、法律审查、合规投资。那些用“资产上链、全球流通”包装的项目,要么是不懂行的韭菜,要么是想割韭菜的骗子——真正的RWA玩家,都在悄悄搞定各国监管机构,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喊口号。
结语:别被“上链”迷惑,看清RWA的本质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们谈论RWA资产上链时,到底在谈论什么?不是数据上链的技术噱头,不是资产全球流通的乌托邦,而是一场“用区块链技术重构权益凭证体系”的合规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法律;不是去中心化,而是监管兼容;不是创造新资产,而是让老资产更高效地流转。
那些脱离法律谈RWA的人,就像在沙滩上建高楼;那些忽视监管谈全球流通的人,就像举着火把穿越火药库。RWA的真正价值,藏在每个司法辖区的合规文件里,藏在资产与Token的权利映射中,藏在投资者保护的具体条款中——而不是白皮书里的“颠覆”“重构”“万亿市场”这些漂亮话里。
下次再有人跟你吹“RWA资产上链改变世界”,不妨问他三个问题:
你的Token在哪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里被认可为合法权益凭证?
你如何证明链上Token真的对应现实中的资产,而不是空气?
如果资产违约,作为投资者,你能通过什么法律渠道维权?
答案,就在这三个问题里。RWA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但只有撕掉“神话”的包装,才能看到真正的价值——或者,泡沫。